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眼内恶性肿瘤,具家族遗传倾向,可单双眼发病。遗传因素约40%与之相关,存RB1基因突变,环境因素致病证据有限;临床表现有眼内期白瞳症等、青光眼期眼痛等、眼外期眼外侵犯及转移症状;诊断靠眼底、影像检查及基因检测;治疗分眼球摘除术和保眼治疗如化疗等;早期诊断治疗预后好,晚期差;儿童患者治疗需考虑生长发育影响,有家族史儿童要早筛查监测。
一、疾病定义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胚胎性核层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约4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与遗传有关,存在RB1基因突变,患儿可从父母遗传获得突变基因,也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自身发生RB1基因突变。
2.环境因素:目前确切环境致病因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提示可能与孕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辐射等有关,但证据相对有限。
三、临床表现
1.眼内期
白瞳症:这是最常见的表现,患儿瞳孔区出现黄白色反光,似猫眼。
斜视:因肿瘤影响眼球运动或视力,患儿可出现斜视,表现为眼球偏斜。
视力下降:肿瘤影响视网膜正常功能,导致患儿视力逐渐下降,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对眼前物体无注视反应等。
2.青光眼期:肿瘤生长导致眼内压升高,患儿出现眼痛、眼红、眼睑痉挛等症状,眼球可能增大,称为牛眼。
3.眼外期:肿瘤向眼外侵犯,可表现为眼睑肿胀、结膜水肿,肿瘤还可向颅内、远处转移,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直接观察到视网膜上的肿瘤病灶,表现为视网膜上的灰白色或黄白色肿块。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眼内实质性肿块,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等。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范围以及是否有钙化等情况,对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显示优于CT,有助于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基因检测:对于怀疑有遗传因素的患儿,进行RB1基因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和遗传咨询。
五、治疗方法
1.眼球摘除术:对于肿瘤范围广泛、无法保留眼球视力及结构的患儿,需行眼球摘除术,以挽救生命。
2.保眼治疗
化疗:通过全身或局部化疗缩小肿瘤体积,如静脉化疗、动脉化疗等,使部分患儿保留眼球。
激光治疗:对于较小的视网膜肿瘤,可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封闭肿瘤血管,阻止肿瘤生长。
冷冻治疗:利用低温破坏肿瘤组织,适用于某些适合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
六、预后情况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如果能在眼内期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部分患儿可保留眼球,视力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生存率较高。
2.晚期预后较差:当肿瘤发展到眼外期甚至转移时,预后较差,生存率明显降低,且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保眼治疗时要权衡肿瘤控制与眼球正常发育、视力保留的关系。在化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血常规等,因为化疗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骨髓造血功能、生长激素分泌等。
2.有家族遗传史家庭的儿童:对于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遗传史的儿童,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筛查,出生后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及时干预。家长要了解遗传风险,做好产前咨询等相关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