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即足癣,可通过症状表现、真菌学检查、结合病史综合判断。症状表现有水疱型(足缘、足底部,夏季多见,儿童易患)、间擦糜烂型(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多汗人群易患,成年女性穿不透气鞋且多汗易出现)、鳞屑角化型(足跟、足缘部,老年人易患,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真菌学检查包括直接镜检(取鳞屑或疱液镜检菌丝或孢子,儿童检查需安抚)和真菌培养(接种沙氏培养基,25-28℃培养1-2周,症状不典型等时用);结合病史需了解接触史(与脚气患者接触、有家族史易患,儿童集体场所易接触真菌)和足部多汗情况(长期多汗易患,青少年运动后、成年女性穿不透气鞋且多汗易患)。
一、症状表现判断
脚气即足癣,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症状表现: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缘、足底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夏季多见。儿童由于活动量相对较大,足部易出汗,若不注意足部卫生,更易出现水疱型脚气。比如活泼好动的学龄前儿童,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子,足部出汗后潮湿环境利于真菌滋生,就容易引发水疱型脚气。
间擦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皮肤浸渍、发白、松软,剥脱后露出潮红糜烂面,有渗液,常伴有恶臭。该型脚气多见于多汗人群,成年女性若长期穿高跟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且足部多汗,就容易出现间擦糜烂型脚气。例如一些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行走的成年女性,足部出汗多,鞋子不透气,脚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为真菌生长提供了条件。
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缘部。表现为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可伴有疼痛。老年人由于皮肤本身的代谢功能下降,皮肤相对干燥,足部血液循环也可能不如年轻人,再加上如果有足部多汗等情况,也较易出现鳞屑角化型脚气。比如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原因,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存在障碍,更容易发生鳞屑角化型脚气,且病情相对更顽固。
二、真菌学检查辅助判断
直接镜检: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疱液,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这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检查方法,儿童进行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避免因不配合导致操作困难。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医生在进行直接镜检时,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固定患儿足部,以顺利获取标本进行检查。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在沙氏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一般25-28℃)下培养1-2周,观察真菌生长情况,以确定真菌的种类。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直接镜检阴性但高度怀疑脚气的情况,会进行真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在进行真菌培养时,操作流程基本相似,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等。
三、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接触史:了解患者是否有与脚气患者密切接触的情况,比如是否共用过拖鞋、毛巾等物品。有脚气家族史的人群,自身患脚气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如果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与其他小朋友共用拖鞋等,就有较大可能接触到真菌而引发脚气。
足部多汗情况:长期足部多汗的人,足部皮肤处于潮湿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更容易患脚气。一些喜欢运动的青少年,运动后足部大量出汗,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干爽的袜子和鞋子,就容易患上脚气。成年女性如果经常穿不透气的高跟鞋,同时足部多汗,也是脚气的高发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