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的相关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性阴道病、上行性感染,高龄孕妇、有宫腔操作史者易发生)、胎膜受力不均(胎位异常、多胎妊娠,多胎妊娠及高龄孕妇风险高)、胎膜结构和功能异常(先天性胎膜发育不良、维生素C和铜缺乏,高龄孕妇易出现营养缺乏相关异常)、宫颈机能不全(先天性、后天性,后天性与宫颈手术史有关,高龄孕妇术后风险可能较高)。
上行性感染:病原体从宫颈管上行侵入宫腔,感染胎膜。常见的病原体有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孕妇的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高龄孕妇自身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例如,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发生上行性感染导致胎膜早破的风险比适龄孕妇要高。另外,有过宫腔操作史的孕妇,如人工流产、刮宫等,会破坏宫颈的防御屏障,使得上行性感染的几率增加,从而增加胎膜早破的可能性。
胎膜受力不均
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等胎位异常时,胎儿先露部与骨盆入口不能很好地衔接,使得胎膜所受压力不均匀。例如臀位时,胎儿臀部先入盆,对胎膜的压力分布不均,容易导致胎膜早破。不同性别胎儿在胎位异常时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并无明显差异,但胎位异常本身与胎儿在宫腔内的位置和姿势有关,这是胎儿自身的因素导致胎膜受力不均。
多胎妊娠:多胎妊娠时,宫腔内压力较高,胎膜承受的压力比单胎妊娠时大得多,而且多个胎儿的存在使得胎膜受力更加不均匀。研究发现,多胎妊娠发生胎膜早破的几率是单胎妊娠的2-3倍。年龄较大的女性发生多胎妊娠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多胎妊娠本身对胎膜的力学影响也更为显著,从而增加了胎膜早破的风险。
胎膜结构和功能异常
先天性胎膜发育不良:部分孕妇可能存在先天性胎膜结构异常,比如胎膜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成分含量或结构异常,导致胎膜的强度和韧性不足。这种情况在一些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孕妇中可能更为常见,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不同年龄的孕妇都可能存在先天性胎膜发育不良的情况,只是其发生概率可能因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
维生素C、铜等缺乏:维生素C参与胎膜胶原纤维的合成,铜元素是胶原纤维合成过程中所需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孕妇如果缺乏维生素C或铜等营养素,会影响胎膜胶原纤维的正常合成,导致胎膜强度降低,容易发生早破。例如,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摄入的孕妇,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而一些患有肠道疾病影响营养吸收的孕妇,可能会出现铜等元素缺乏的情况。年龄较大的孕妇由于营养需求相对较高,且可能存在一定的营养摄入或吸收问题,相对更易发生维生素C、铜等缺乏相关的胎膜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增加胎膜早破的风险。
宫颈机能不全
先天性宫颈机能不全:由于宫颈发育异常,宫颈内口括约肌功能缺陷,使得宫颈不能维持正常的关闭状态,在妊娠中晚期容易发生胎膜早破。这种情况在一些有家族性宫颈发育异常病史的孕妇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的孕妇都可能存在先天性宫颈机能不全的情况,但具体的发生概率可能因遗传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后天性宫颈机能不全:多与宫颈手术史有关,如宫颈锥形切除、多次人工流产等,这些手术可能损伤宫颈内口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宫颈机能不全。例如,有过宫颈锥形切除手术的孕妇,宫颈的抗张能力下降,在妊娠中期后容易出现胎膜早破。年龄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年龄较大的孕妇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宫颈手术后发生宫颈机能不全进而导致胎膜早破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