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重型颅脑损伤有救,其救治关键环节包括现场急救(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转运)、医院内早期救治(监测生命体征、降颅内压、符合指征时手术);预后受损伤严重程度、救治及时性、年龄、并发症情况影响;康复阶段很重要,包括多种康复治疗,需早期及时规范救治并关注各阶段影响因素以改善预后。
一、救治的关键环节
1.现场急救:对于现场发现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有呕吐物应及时清除,避免窒息。同时要迅速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这能为后续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因为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时间越长,预后可能越差,而及时转运可减少进一步的损伤加重因素。
2.医院内早期救治
监测生命体征:入院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呼吸、循环等功能紊乱,通过持续监测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例如,当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时,需及时采取措施改善通气,如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等。
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研究表明,规范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能有效改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状况,改善预后。
手术治疗:若有手术指征,如颅内血肿形成等情况,需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手术是解除颅内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导致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及时开颅清除血肿可挽救患者生命并改善预后。
二、预后影响因素
1.损伤严重程度:特重型颅脑损伤的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通常低于8分,损伤越严重,如广泛的脑挫裂伤、脑干损伤等,预后相对越差。但即使是严重的特重型颅脑损伤,也有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救治能获得较好预后。
2.救治及时性:从受伤到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是关键因素。受伤后1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与预后密切相关,时间越短,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越少,预后相对越好。例如,有研究显示,受伤后30分钟内接受手术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比60分钟后接受手术的患者预后更好。
3.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脆弱。儿童的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面临脑发育受影响等问题;老年人则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机体代偿能力差,预后相对儿童可能更差。例如,老年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需要更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同时其术后恢复可能更缓慢。
4.并发症情况: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等。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严重肺部感染可导致呼吸衰竭,加重病情;应激性溃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整体状态,从而影响预后。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三、康复阶段的重要性
即使患者度过了急性期,康复阶段也非常关键。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功能康复、认知康复、肢体康复等。通过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运动能力、认知功能等。例如,对于存在肢体瘫痪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如被动运动、针灸等,有助于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为患者后期的生活自理等奠定基础。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总之,特重型颅脑损伤有救,但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在早期及时、规范救治,同时关注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