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可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精神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包括睡眠障碍、血压心率异常)等多方面问题,不同人群受影响表现及后果有所不同,如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学习等,老年患者可能康复更慢、风险更高等。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容易被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这可能与颅脑损伤导致大脑的注意调控系统功能异常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能在阅读、工作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中表现出困难,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由于本身大脑功能有一定退化,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且恢复相对较慢,因为老年人大脑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瘫痪:如果颅脑损伤累及运动中枢等相关脑区,可能导致肢体瘫痪。常见的有单瘫、偏瘫或截瘫等。例如,偏瘫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丧失或明显减退,表现为肢体无力、不能自主活动等。这是由于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元受损,无法正常支配肢体肌肉的运动。在儿童颅脑损伤中,肢体瘫痪可能会影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如影响行走、爬行等大运动功能以及抓握等精细运动功能。对于成年患者,肢体瘫痪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等都需要他人协助。
共济失调:表现为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障碍,患者走路时步态不稳,如醉酒步态,动作笨拙,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如用筷子夹东西、系鞋带等。这是因为颅脑损伤影响了小脑等参与运动协调的脑区功能。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共济失调可能会增加其跌倒的风险,因为平衡能力下降,更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进而可能导致二次损伤,如骨折等。
精神情绪障碍
抑郁:颅脑损伤后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愉悦感、自卑、自责等。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发生改变,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抑郁的发生。在儿童颅脑损伤患者中,抑郁情绪可能被忽视,因为儿童表达情绪的方式与成人不同,但长期的抑郁情绪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发展和康复进程。对于成年患者,抑郁情绪会影响其康复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进而影响康复效果。
焦虑:患者表现为过度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可能伴有心悸、手抖、出汗等躯体症状。颅脑损伤后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焦虑的原因之一。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焦虑情绪可能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有关,且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被焦虑情绪困扰,因为其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下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睡眠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早醒等睡眠问题。颅脑损伤影响了大脑中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神经结构和神经递质系统。在儿童颅脑损伤患者中,睡眠障碍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睡眠是儿童生长激素分泌的重要时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身高和身体发育等。对于成年患者,睡眠障碍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血压、心率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如血压升高或降低,以及心率的改变,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这是由于颅脑损伤影响了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本身心血管系统就有一定的退行性变化,颅脑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血压、心率异常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高血压患者可能血压波动更大,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