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因脑脊液生成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致脑室系统等扩大的常见神经外科疾病,按发病年龄分先天性和后天性,按病理改变分交通性和非交通性,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等诊断,对婴幼儿和成人有不同危害,早期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脑脊液的正常循环与作用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对脑和脊髓具有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腔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脑积水的分类
按发病年龄分类:
先天性脑积水:多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如中脑水管狭窄、第四脑室正中孔或外侧孔闭锁等,可发生在胎儿期或出生后不久。胎儿期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如TORCH综合征,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孕期接触有害物质等有关。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脑积水可能导致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扩大饱满,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等,还可能伴有智能发育障碍、癫痫发作等。
后天性脑积水:可由多种后天因素引起,如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等。例如,颅内感染时,炎症可导致蛛网膜颗粒粘连,影响脑脊液的吸收;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后天性脑积水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有所不同,成人可能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步态不稳等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按病理改变分类:
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障碍引起,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流通是通畅的,但脑脊液不能正常被蛛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常见原因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阻塞蛛网膜颗粒、脑膜炎后蛛网膜粘连等。
非交通性脑积水:又称梗阻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在第四脑室以上发生梗阻,导致脑室系统扩大。常见的梗阻部位有中脑水管狭窄、室间孔闭锁、第四脑室正中孔或外侧孔闭锁等。
脑积水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清晰显示脑室系统扩大的程度、脑实质的情况等。能直观看到脑室扩大,如侧脑室、第三脑室等扩大,还可发现引起脑积水的病因,如颅内肿瘤、先天性畸形等。
头颅MRI:对脑积水的诊断更为敏感,不仅能显示脑室系统的形态,还能更好地显示脑组织的细节以及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情况,有助于发现更细微的病变,如中脑水管的细微狭窄等。
临床表现评估:结合患者的症状,如婴幼儿的头颅异常增大、成人的头痛、呕吐、视力改变等表现,再辅助影像学检查来综合诊断脑积水。
脑积水的危害
对婴幼儿的危害:严重的先天性脑积水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儿智能发育迟缓,因为脑室扩大压迫脑实质,影响脑的正常发育。还可能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如落日征(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露出巩膜)等,并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惊厥发作等情况,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和未来的生长发育。
对成人的危害:后天性脑积水如果不及时处理,慢性颅内压增高会进行性损害脑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异常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总之,脑积水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脑积水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各有特点,临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