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是各种原因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超三月含滤过率下降等指标异常,病因分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病、遗传性肾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度蛋白尿等,进展期有水肿、高血压等表现,依eGFR分五期,诊断靠尿液、血液、影像检查及肾活检,风险因素有高血压等,特殊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者有相应注意事项,早期发现与规范管理至关重要。
一、定义
慢性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及(或)肾脏损伤相关指标异常,如蛋白尿、尿沉渣异常、肾脏病理改变或影像学检查异常等。
二、病因分类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系肾脏自身免疫或炎症等因素直接损伤肾小球所致。
(二)继发性肾病
常见于糖尿病肾病(与长期高血糖致肾脏微血管病变相关)、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高血压引发肾小动脉玻璃样变及肾实质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紊乱累及肾脏)等,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引发。
(三)遗传性肾病
如多囊肾,由基因遗传导致肾脏出现多个囊肿,逐渐破坏肾脏结构与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轻度蛋白尿、镜下血尿,或仅表现为乏力、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表现。
(二)进展期表现
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水肿(多始于眼睑、下肢)、高血压(因水钠潴留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贫血(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尿量改变(少尿或多尿),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尿毒症相关表现。
四、分期及评估
依据eGFR(肾小球滤过率)分为5期:
1期:eGFR≥90ml/(min·1.73m2),肾脏损伤指标存在。
2期:eGFR60~89ml/(min·1.73m2),肾脏损伤持续。
3期:eGFR30~59ml/(min·1.73m2),中度肾功能减退。
4期:eGFR15~29ml/(min·1.73m2),重度肾功能减退。
5期:eGFR<15ml/(min·1.73m2),即肾衰竭阶段,需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五、诊断方法
(一)尿液检查
检测蛋白尿(如尿蛋白定量)、血尿(镜检红细胞形态等),有助于判断肾脏损伤及病变类型。
(二)血液检查
评估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等),计算eGFR以判断肾功能水平;检测血糖、血脂、自身抗体等,排查继发性肾病病因。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CT等可观察肾脏形态、大小及结构,辅助诊断多囊肾、肾积水等病变。
(四)肾活检
对于病因不明或病情复杂者,肾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肾脏病变类型,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六、风险因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风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长期吸烟、肥胖等可增加慢性肾病发生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10~20年内约30%~4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长期未有效控制,可逐渐损伤肾小动脉,引发肾实质缺血性改变。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肾功能,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管理,延缓肾病进展。
高血压患者:应规律监测血压,平稳控制血压于目标范围(一般建议<130/80mmHg),减少肾脏血流动力学损伤。
肥胖人群:需通过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减重,降低肾脏脂肪浸润及代谢紊乱对肾脏的不良影响。
慢性肾病的早期发现与规范管理至关重要,通过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措施,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