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的检查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影像学中头颅CT急性期及慢性期表现不同,MRI在不同加权像及DWI上有优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等升高,脑脊液检查有相应改变;其他检查中超声辅助监测脑血流,PET-CT辅助疑难病例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急性期表现:发病初期(1-3天),头颅CT可能仅显示轻度脑水肿,表现为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随着病情进展(3-10天),可出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占位病变,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环壁较薄且均匀,这是因为脓肿早期血管增生形成的肉芽组织相对较均匀。对于儿童患者,头颅CT检查相对方便快捷,能较快发现脑内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及初步判断脓肿情况,但对于后颅窝等部位的脓肿,可能受颅骨伪影影响显示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清晰。
慢性期表现:脓肿形成一段时间后(通常大于10天),CT可清晰显示脓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脓肿壁进一步增厚,强化更明显,周围水肿相对减轻。
2.头颅MRI
T1加权像:脓肿呈低信号,脓肿壁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尤其是婴儿和儿童,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脓肿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在判断脓肿与血管、脑室等结构的毗邻关系上有优势,比如可以更精准地看到脓肿是否临近重要血管或脑室系统,这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很重要。
T2加权像:脓肿呈高信号,脓肿壁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周围水肿呈高信号。在早期诊断脑脓肿方面,MRI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水肿等早期改变,对于怀疑脑脓肿但CT尚未能明确显示的患者,应尽早进行MRI检查。另外,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脓肿的诊断中也有应用,急性期脓肿内由于炎性细胞浸润等原因,DWI上可呈高信号,有助于早期与其他病变如脑梗死等鉴别。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期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甚至更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0%以上。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时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仍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情况。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但不能确诊脑脓肿,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对于脑脓肿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需谨慎操作,尤其是当患者存在颅内压增高明显时,有诱发脑疝的风险。典型的脑脓肿患者脑脊液检查可表现为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增多,一般在(100-500)×10?/L之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可正常或降低。但在脑脓肿的急性期,尤其是脓肿靠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脑脊液改变可能更明显;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三、其他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用于监测脑脓肿患者的脑血流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脑血管痉挛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相对无创,可多次重复检查。通过TCD可以发现脑脓肿周围血管的血流速度变化等,辅助评估病情,但单独依靠TCD不能确诊脑脓肿,主要作为辅助监测手段。
2.PET-CT检查
PET-CT检查对于脑脓肿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它可以通过检测脑内代谢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病变。脑脓肿区域由于炎性细胞代谢活跃,在PET-CT上表现为高代谢灶,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脓肿,但由于其价格相对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多用于疑难病例的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