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引发的常见妇科炎症,发病与阴道内环境改变、性生活等因素有关,有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可通过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查诊断,治疗有局部和全身用药,预防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合理用药、注意性生活卫生及增强免疫力。
一、发病原因
1.阴道内环境改变
年龄因素:幼女及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较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例如,幼女由于自身生理特点,阴道局部防御功能不完善,更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阴道黏膜萎缩,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值上升,阴道自净作用减弱,白色念珠菌容易滋生。
生活方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使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比如,一些女性因治疗其他细菌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就增加了患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风险;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糖尿病等,也会影响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几率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增高,pH值改变,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
2.性生活因素:不洁性生活可能会将白色念珠菌传播给对方,从而引发感染。另外,频繁的性生活也可能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和酸碱平衡,增加感染风险。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外阴瘙痒:这是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会坐立不安,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例如,患者会感觉外阴部奇痒难耐,夜间症状往往加重。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通常呈白色稠厚状,像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这是因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后,阴道黏膜细胞脱落,加上菌丝体、酵母菌和假菌丝等混合形成的分泌物。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外阴烧灼感、性交痛以及排尿痛等症状。排尿时,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及前庭,会引起疼痛。
2.体征
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上附着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三、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肉眼观察外阴、阴道的外观表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典型体征。
2.阴道分泌物检查
生理盐水湿片法: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假菌丝或芽孢,若见到假菌丝或芽孢即可确诊。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敏感性相对较低。
革兰染色法: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白色念珠菌的形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值为3.8-4.4,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通常升高,多在5.0-6.5之间。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局部用药: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涂抹或栓剂塞入阴道,如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等,通过局部发挥抗真菌作用来缓解症状、消除病原体。
全身用药:对于未婚女性、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或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预防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以保持外阴通风透气。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降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阴,避免不洁性生活。
增强机体免疫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