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前置胎盘需从多方面管理,定期超声及胎儿状况监测,孕妇自身要多休息、避免腹部刺激,医疗团队要住院观察、多学科协作,高龄及有基础疾病孕妇更需加强管理以保障母婴安全。
一、监测与评估
1.超声检查: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密切观察胎盘位置、胎儿情况以及胎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等。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评估前置胎盘的状态,一般建议在妊娠中晚期每1-2周进行一次超声检查,通过超声能够清晰看到胎盘的具体位置,以及是否有出血迹象相关的一些间接表现,如胎盘后血肿等情况,这对于了解完全性前置胎盘的病情发展至关重要,不同孕周超声检查的重点略有不同,在孕中期主要确定胎盘位置,孕晚期则更关注胎盘与宫颈内口的距离等。
2.胎儿状况监测:要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胎心胎动等。胎儿状况的监测可以通过胎心监护等手段进行,正常的胎心胎动是胎儿在宫内状况良好的重要表现。对于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孕妇,自孕晚期开始就应加强胎心监护,一般每天至少进行2-3次的胎心监护,每次监护时间不少于20分钟,通过胎心监护可以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缺氧等异常情况,因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可能会因为胎盘位置异常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等。
二、孕妇自身管理
1.休息与活动:孕妇需要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充分的休息可以减少子宫的收缩,降低出血的风险。一般建议孕妇每天保证至少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在休息时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增加子宫胎盘的血液灌注量,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利,同时也能减少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孕妇的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等增加腹压的活动,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诱发子宫收缩,导致出血。
2.避免刺激腹部: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撞击等刺激。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行动,避免摔倒等情况,家人在照顾孕妇时也要注意不要碰撞到孕妇的腹部,因为腹部受到刺激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进而引发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出血情况。
三、医疗团队的管理
1.住院观察:如果孕妇没有出血,但属于完全性前置胎盘的高危情况,可能需要住院观察。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可以更密切地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能够及时处理。住院观察时,医护人员会持续进行胎心监护、超声监测等,并且会准备好应对出血等紧急情况的医疗设备和药物等。
2.多学科协作:完全性前置胎盘的管理通常需要产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协作。产科医生负责孕妇的整体管理,包括孕期的监测、分娩方式的选择等;新生儿科医生则负责胎儿出生后的评估和救治准备等。多学科协作能够确保在孕妇出现任何情况时都能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最大程度保障母婴的安全。例如,在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可以提前做好会诊准备,一旦胎儿出生能够迅速进行评估和救治。
四、特殊人群考虑
1.高龄孕妇:对于高龄完全性前置胎盘孕妇,更要加强监测和管理。高龄孕妇本身妊娠风险就较高,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高龄的情况下,出血风险以及胎儿相关风险都会增加。所以高龄完全性前置胎盘孕妇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超声检查和胎心监护等,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状况,在孕期要更加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休息、产检等。
2.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孕妇:如果孕妇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那么对于完全性前置胎盘的管理会更加复杂。需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比如合并高血压的孕妇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合并糖尿病的孕妇要控制血糖水平等,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等,进而影响完全性前置胎盘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多科会诊,制定综合的管理方案,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