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外伤由多种致伤因素引发,包含头皮、颅骨、脑的损伤,有多种类型及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对症支持及手术,预后与损伤程度、治疗等有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
一、定义
急性颅脑外伤是指头部遭受外界暴力所引发的损伤,包含头皮、颅骨和脑的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击打等致伤因素引起。
二、常见类型及表现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所致,如头皮下血肿,一般体积较小,局限于受伤部位;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可蔓延至整个头颅,触之有波动感;骨膜下血肿,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以骨缝为界。
头皮裂伤:由锐器或钝器伤造成,伤口边缘整齐或不整齐,出血较多,若处理不及时易引发感染。
头皮撕脱伤: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扯,使大片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颅骨骨膜被撕脱,出血量大,常伴有休克。
颅骨损伤:
颅骨骨折:分为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等。线性骨折可能无明显局部症状;凹陷性骨折若凹陷范围较大,可能压迫脑组织,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肢体运动障碍、癫痫等。
脑损伤:
脑震荡: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还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头颅CT等检查无明显异常。
脑挫裂伤:受伤后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等,头颅CT可见脑实质内高低密度混杂影。
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硬膜外血肿常因脑膜中动脉破裂引起,典型表现为受伤后有短暂昏迷,随后清醒,不久又出现昏迷(中间清醒期);硬膜下血肿多由脑皮质血管破裂所致,意识障碍多呈进行性加重;脑内血肿则根据血肿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详细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肢体运动和感觉等情况,初步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急性颅脑外伤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清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于脑挫裂伤也能很好地显示。
头颅MRI:在某些情况下,如对于早期脑挫裂伤的细微改变、后颅窝病变等,MRI可能比CT更具优势,但在急诊情况下,头颅CT通常是首选。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情况补充营养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头痛、呕吐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药物对症处理;控制癫痫发作等。
手术治疗:对于颅内血肿较大,有明显占位效应,如硬膜外血肿量超过30ml、硬膜下血肿量超过60ml、脑内血肿量较大等情况,需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对于凹陷性骨折有明显压迫脑组织情况的,也需行手术复位等。
五、预后及影响因素
预后情况:预后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轻度的急性颅脑外伤,如脑震荡,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而重度的脑挫裂伤、大量颅内血肿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减退、肢体残疾、癫痫等,甚至危及生命。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的颅脑代偿能力相对较好,但也更易因外伤导致脑水肿等情况;老年人则因脑组织萎缩、血管弹性差等,预后相对较差。性别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性别的个体对损伤的耐受及恢复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受伤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相对预后较好。病史方面,如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颅脑外伤后可能会因基础疾病的影响而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