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神经生物学因素有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系统功能紊乱)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如HPA轴功能亢进);遗传学因素体现为有家族遗传倾向且不同性别遗传易感性有差异;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影响(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及不同年龄面临不同生活事件、不良生活方式等)和人格特质影响(神经质人格易患且不同性别有差异,不良思维行为模式强化易感性),这些因素都会使患者产生活着比死更难受的感觉。
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是抑郁症常见的神经内分泌异常表现。抑郁症患者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分泌,长期的高皮质激素水平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发抑郁相关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会进一步激活HPA轴,加重神经内分泌紊乱。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其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使得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情况更为复杂,从而加剧患者感觉活着比死更难受的体验。
遗传学因素
家族遗传倾向: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其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遗传因素通过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相关的病理改变。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存在差异,女性可能由于携带某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位点,在相同环境因素刺激下更易发病。对于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尤其是在面临生活重大事件、压力增加等情况时,要警惕抑郁症的发生。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早期发现可能的抑郁倾向;女性有家族遗传背景时,在青春期、孕期、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更要做好心理保健。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的影响: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等,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当个体经历这些事件时,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容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进而发展为抑郁症。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生活事件不同,儿童青少年可能面临学业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等;成年人可能面临工作压力、婚姻家庭问题等;老年人可能面临退休、亲友离世等问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高压力、低社会支持的生活环境中,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工作强度大、缺乏社交活动的人群,在遭遇生活事件时更难应对,容易陷入抑郁状态。有不良生活事件经历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感觉活着比死更难受的可能性更高。有抑郁病史的人群再次遭遇生活事件时,由于心理韧性可能已经受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觉得活着难受。
人格特质:某些人格特质如神经质人格,具有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担忧、消极等特点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这类人群在面对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时,也容易放大负面情绪,陷入长期的抑郁状态。不同性别在人格特质表现上可能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表现出神经质人格的一些特征。在生活方式中,如果个体长期保持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会强化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的易感性。例如,总是倾向于用悲观的态度看待事物、缺乏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会使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增加,进而让患者产生活着比死更难受的感觉。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形成了不良的人格特质基础,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且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难摆脱抑郁带来的痛苦感受;女性若本身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在经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时,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