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影响视力,不及时治可致永久性失明,分孔源性、牵拉性、渗出性三类,各有其因,有闪光感、漂浮物、黑影遮挡等症状,靠眼底检查、眼部B超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视网膜脱落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视网膜是眼睛内部感受光线并将视觉信息传递给大脑的重要结构,一旦发生脱落,会影响视力,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二、分类及常见原因
(一)孔源性视网膜脱落
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高度近视者。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延长,视网膜变得脆弱,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进而导致视网膜脱落。此外,眼部外伤、用眼过度等也可能增加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例如,一些从事剧烈运动或眼部受到撞击的人,更容易引发孔源性视网膜脱落。
(二)牵拉性视网膜脱落
常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后期。这些疾病会导致视网膜表面或玻璃体腔内形成增殖性条索,牵拉视网膜使其脱离。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血管,逐步引发视网膜病变,最终可能发展为牵拉性视网膜脱落。
(三)渗出性视网膜脱落
可由脉络膜肿瘤、葡萄膜炎等疾病引起。脉络膜肿瘤会导致渗出液积聚,葡萄膜炎则会引起炎症渗出,从而影响视网膜的正常附着,导致视网膜脱落。
患有葡萄膜炎的患者,由于眼部炎症反应,可能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落,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来缓解症状。
三、症状表现
早期可能出现闪光感,这是因为视网膜受到牵拉时产生的异常视觉信号。随后可能出现眼前漂浮物增多,这是由于玻璃体混浊或视网膜脱落引起的。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发现视野中有黑影遮挡,而且黑影会逐渐扩大。如果累及黄斑区,中心视力会迅速下降。例如,高度近视患者突然出现闪光感和眼前黑影,就需要高度警惕视网膜脱落的可能。
四、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是诊断视网膜脱落的重要方法,通过直接眼底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观察到视网膜的形态,发现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部位。
眼部B超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脱离的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五、治疗方法
手术是治疗视网膜脱落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视网膜复位术,通过手术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附着在眼球壁上。例如,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落,可以通过激光封闭裂孔,然后进行巩膜扣带术等。
对于一些复杂的视网膜脱落,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等更复杂的手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视网膜脱落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如先天性视网膜发育异常等。儿童视网膜脱落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因为儿童的视觉发育尚未成熟,视网膜脱落对视力的影响更为严重。在护理方面,要避免儿童进行剧烈运动,防止眼部再次受伤,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视力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尽快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是视网膜脱落的高发人群之一,由于老年人眼部组织退化,视网膜脆弱。在生活中,老年人应避免突然剧烈的头部运动和眼部外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高度近视等基础眼病的老年人,更要加强眼部健康监测。如果出现视力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到眼科就诊。
(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视网膜病变进而导致视网膜脱落,这类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以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同时,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治疗,降低视网膜脱落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