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有ST段压低(多数患者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与心肌缺血致复极异常有关,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人群需关注)、T波改变(可表现为倒置、低平或双向等,缺血程度不同表现异,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改变可能不典型)等表现,发病早期有非特异性表现需密切观察动态变化,病情进展时ST段压低可加重、T波倒置加深等,其与心绞痛(心绞痛心电图改变多为暂时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对持久且伴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有自身特征性表现,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T改变不同)等疾病需鉴别,其心电图表现的特征性、动态变化性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对疾病诊断、评估和鉴别有重要依据,临床需综合患者多因素判断病情。
多数患者会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这是较为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异常有关。例如,在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影响了跨膜电位,从而表现为ST段的压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此改变,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人群,更应关注ST段压低的情况,因为这些人群发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
T波改变:
可表现为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等。T波改变也是心肌缺血的常见心电图表现。一般来说,缺血程度不同,T波改变的形态和程度也有所差异。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退变,可能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的T波改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女性患者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T波改变有时可能不典型,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早期变化:
在发病早期,心电图可能仅有ST段压低或T波改变等非特异性表现,此时需要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对于有胸痛等疑似心肌梗死症状的患者,应每隔一定时间(如10-15分钟)复查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进展。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的患者,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更需要频繁监测心电图。
病情进展时的变化:
如果病情进展,ST段压低可能进一步加重,T波倒置的程度可能加深。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新的ST段改变或T波改变,这些动态变化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病情进展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可能更具提示性,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与心绞痛的鉴别:
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改变通常为暂时性的,在心绞痛缓解后,ST段压低和T波改变可能恢复正常。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相对较为持久,且可能伴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对于年龄较大、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鉴别诊断更为复杂,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有其自身的特征性表现,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不同。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增宽等表现有特定规律,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ST-T的改变。在诊断时需要仔细分析心电图的整体特征,对于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鉴别,避免误诊。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动态变化性,通过对心电图的观察和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可以为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综合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