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与雌激素等及遗传有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多样,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异常,辅助检查有超声等,治疗依情况而定;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较小无症状可观察,较大有症状需手术,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不同表现。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及其受体相关,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有关,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育龄期女性相对多见。
二、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女性可能因经量过多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尿频、尿急、便秘等压迫症状;黏膜下肌瘤可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经期延长。
子宫息肉:较小的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可出现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宫颈息肉患者可能出现性交后出血等症状,不同年龄段女性表现类似,但青春期女性可能因月经紊乱就诊时发现息肉,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时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
三、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
子宫肌瘤: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触及质硬、球状、与子宫有蒂相连的肿块,活动度好;黏膜下肌瘤脱出宫颈口时,可见红色、光滑的肿物。
子宫息肉:妇科检查时,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宫颈息肉可看到宫颈口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质软而脆的赘生物,呈舌型,有蒂,蒂宽窄不一,根部可附在宫颈外口,也可在宫颈管内。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边界清晰;子宫息肉超声可见宫腔内有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有时可见蒂部。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子宫肌瘤宫腔镜下可见宫腔内隆起,表面有内膜覆盖;子宫息肉宫腔镜下可见息肉位于宫腔内,呈单个或多个,有细长的蒂或广基。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将肌瘤或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子宫肌瘤病理切片可见平滑肌细胞增生;子宫息肉病理可见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的息肉组织。
四、治疗原则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有症状的肌瘤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或手术治疗(如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压迫症状明显等情况,不同年龄女性手术方式选择不同,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尽量保留子宫,采用肌瘤剔除术,近绝经或已绝经的女性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子宫息肉:以手术治疗为主,小的、无症状的息肉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较大的、有症状的息肉需行息肉摘除术或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术后需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变可能,不同年龄女性术后处理类似,但绝经后女性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复查,警惕复发及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