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轻度在剧烈运动或劳累后出现,中重度静息时也会出现甚至端坐呼吸;乏力是因心输出量减少致全身供血不足;心悸是心脏节律异常或心输出量变化所致;水肿常见于下肢,早期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出现,病情进展可蔓延全身;部分患者有胸痛,与心脏缺血有关,不同性别表现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困难
1.不同程度表现
轻度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患者在剧烈运动或劳累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维持血液循环,运动或劳累时身体对氧的需求增加,心脏功能相对不足,导致肺部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例如,一些年轻且原本身体状况较好的轻度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患者,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快跑等剧烈运动后,会感觉到呼吸急促,需要停下来休息才能缓解。
中重度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即患者不能平卧,必须采取坐位或半卧位才能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这是由于肺部淤血进一步加重,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使肺部淤血更明显,影响呼吸功能。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中重度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时更容易较早出现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且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二)乏力
1.产生机制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时,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导致机体能量代谢不足,患者会感到乏力。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年轻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就会明显感觉到比以往更容易疲劳,比如原本可以连续爬几层楼梯不觉得累,患病后爬一层楼梯就会感觉体力不支;老年患者则可能在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等时就出现乏力感,这是因为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心脏功能不佳进一步加重了全身的缺血缺氧状况。
(三)心悸
1.发生情况
患者可自觉心跳不规则或心跳加重等情况。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导致心脏节律异常或心输出量变化,从而引起心悸。例如,一些患有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脏跳动“漏跳一拍”或者跳动明显增强,尤其是在情绪激动、劳累或休息不好时更容易出现心悸症状。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影响下,可能会使心悸症状有所波动,而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引起的心悸可能会更加频繁和明显。
(四)水肿
1.出现部位及原因
常见于下肢,尤其是踝关节及小腿部位。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静脉回流受阻,体液淤积在组织间隙。早期可能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出现下肢水肿,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水肿可逐渐加重,甚至蔓延至全身。对于老年患者,由于下肢静脉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引起的水肿可能更容易出现且消退较慢;儿童患者相对较少出现水肿,但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且病情较重时,也可能出现水肿情况,此时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下肢水肿等表现,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五)胸痛
1.表现及相关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刺痛或压榨样疼痛等。胸痛的发生可能与心脏缺血有关,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时,就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从而产生胸痛。不同性别患者胸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患者胸痛可能更容易被忽视或被误判为其他疾病引起的胸痛,而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合并胸痛时需要更仔细地鉴别诊断,因为两种疾病都可能导致胸痛,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