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脑损伤可按损伤部位分为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颅骨损伤(包括颅骨骨折)、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按损伤程度分为轻型(单纯脑震荡等)、中型(轻度脑挫裂伤等)、重型(广泛脑挫裂伤等),其分型对判断病情、制定方案及评估预后重要,需综合考虑并关注小儿生长发育特点。
一、按损伤部位分型
1.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所致,小儿头皮血管丰富,头皮血肿较为常见。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一般体积较小,局限于受伤部位;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血肿易扩散,可累及整个头颅,严重时可导致休克;骨膜下血肿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以骨缝为界。
头皮裂伤:多由锐器或钝器致伤,小儿头皮裂伤出血较多,需及时清创缝合,因小儿头皮愈合能力较强,但仍需注意预防感染。
头皮撕脱伤:较少见,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扯,使头皮大片自帽状腱膜下层或骨膜下撕脱,小儿发生此损伤多与头部被卷入转动的机器有关,伤情较重,出血多,易发生休克。
2.颅骨损伤
颅骨骨折:包括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等。线性骨折较常见,多因头部受间接暴力所致,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损伤。凹陷性骨折若凹陷深度较大,可能会压迫脑组织,需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复位等治疗,小儿颅骨弹性较好,凹陷性骨折有时可能仅有轻度凹陷而无明显脑组织受压表现,但仍需结合影像学等综合评估。
3.脑损伤
脑震荡:是最轻的一种脑损伤,小儿脑震荡后常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可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脑挫裂伤:多由较重的外力引起,小儿脑挫裂伤可导致局部脑组织出血、水肿、坏死等,患儿可有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情较重,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变化,必要时需手术治疗等。
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等。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等引起,小儿硬膜外血肿发展较迅速,可很快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等表现;硬膜下血肿可由产伤或外伤引起,慢性硬膜下血肿在小儿中也不少见,表现为嗜睡、呕吐、头围增大等;脑内血肿多因脑挫裂伤导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可引起局部脑组织受压,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二、按损伤程度分型
1.轻型颅脑损伤
主要包括单纯脑震荡,无颅骨骨折或仅有轻度颅骨骨折,意识障碍在半小时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或仅有轻微阳性体征,头颅CT等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脑水肿等表现。
2.中型颅脑损伤
包括轻度脑挫裂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在6小时以内,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轻度生命体征改变等。
3.重型颅脑损伤
包括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意识障碍在6小时以上,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出现深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偏瘫、去脑强直等,生命体征有明显改变,如血压、呼吸、脉搏等异常。
小儿颅脑损伤的分型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患儿的具体损伤情况进行准确分型和处理。同时,对于小儿颅脑损伤,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特点,因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颅脑损伤后可能对其神经系统发育等产生长期影响,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采取适合小儿特点的措施,如在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因素,以促进小儿的恢复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