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遗症包括意识障碍(如持续性植物状态、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肢体瘫痪、肌张力异常)、语言功能、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等方面,需针对不同后遗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康复中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
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处于类似植物生存的状态,有睡眠-觉醒周期,但无自我意识和认知功能,不能与外界进行有目的的互动。研究表明,特重型颅脑损伤后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进入持续性植物状态,其发生与脑损伤严重程度、损伤部位等密切相关,例如广泛的大脑皮质和脑干损伤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减退:包括近记忆力和远记忆力受损。患者可能难以记住新发生的事情(近记忆),也可能对过去的一些重要事件回忆困难(远记忆)。从神经机制上看,大脑颞叶等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易受损,导致记忆相关的神经传导和信息存储、提取功能异常。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在进行学习、工作等活动时容易受干扰。这与大脑额叶等参与注意力调控的脑区受损有关,额叶受损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筛选和集中注意力的功能。
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在计划、组织、解决问题等方面出现困难。例如不能合理规划完成一项任务的步骤,解决问题时缺乏有效的策略等。这与大脑前额叶等执行功能相关脑区的损伤有关,前额叶受损会影响其对行为的调控和执行功能。
运动功能后遗症
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偏瘫或截瘫等。特重型颅脑损伤损伤了皮质脊髓束等运动传导通路,导致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导到肌肉,从而引起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不同部位的颅脑损伤会导致相应肢体的瘫痪,如内囊部位损伤常引起对侧偏瘫。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这是由于锥体系受损后,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肌肉紧张性增高。
肌张力降低:肌肉松弛,肌力减弱。多因锥体外系等相关结构受损,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调节,使得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语言功能后遗症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表达或只能说出个别单字。这是由于额叶Broca区受损,该区域是语言运动中枢,受损后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发音,但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和自己言语的含义。是因为颞上回后部受损,该区域是语言感觉中枢,受损后导致对语言信息的理解障碍。
癫痫发作
特重型颅脑损伤后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可在伤后不同时间出现。其发生机制与脑损伤导致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脑内形成的瘢痕组织、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癫痫放电的病灶,当异常放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癫痫发作,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等不同类型。
精神行为异常
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等。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悲观厌世等抑郁表现,或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焦虑表现。这与脑损伤后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可导致情绪障碍。
人格改变:患者性格发生明显变化,如变得暴躁、易怒、淡漠等。这与脑损伤影响了大脑的额叶等与人格相关的脑区功能有关,额叶受损后会改变患者的情绪、行为和人格特征。
对于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遗症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后遗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例如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康复理疗、运动疗法等;对于癫痫患者,需要根据癫痫发作类型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等。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采用适合儿童认知和运动发展水平的方法,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康复方面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