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询问家族史、个人病史)、眼部检查(视力、眼底、视野、FFA、OCT检查)及基因检测(怀疑遗传因素时),家族史助判遗传倾向,个人病史了解发病相关情况,眼部检查从多方面观察眼底结构、视野、血管及视网膜层结构改变,基因检测明确致病基因突变以确诊及提供遗传咨询等。
个人病史:了解患者自身是否有其他可能相关的病史,比如是否有眼部外伤史、眼部感染史等。眼部外伤可能导致视网膜结构损伤,进而引发类似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表现;眼部感染如某些严重的病毒性或细菌性眼部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增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生风险。同时,还需询问患者的发病年龄、视力下降的速度等情况,一般来说,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开始发病,视力逐渐下降,且病情进展速度因人而异。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使用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视力下降的程度。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早期可能表现为夜盲,即夜间视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视野缩小,最终可能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不同阶段的视力下降程度不同,通过视力检查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当前的视力状况。
眼底检查
眼底外观: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眼底通常可见视盘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色素沉着,呈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是其典型表现之一,好发于赤道部附近,逐渐向周边及后极部蔓延。这种眼底改变是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特征性表现,通过眼底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些眼底结构的变化。
周边眼底检查:由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早期多从周边视网膜开始病变,所以需要仔细检查周边眼底情况,了解色素沉着和视网膜血管变细等改变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阶段。
视野检查:采用静态或动态视野检查法,动态视野检查常用Goldmann视野计,静态视野检查常用自动视野计。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早期典型的视野改变是环形暗点,随着病情进展,环形暗点逐渐向中心缩小,最终形成管状视野。通过视野检查可以准确评估患者视野缺损的范围和程度,这对于病情的诊断、病情监测以及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观察视网膜血管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荧光素灌注情况。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早期,可见视网膜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后期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缺损及弥漫性荧光着色等改变;晚期则可见视网膜血管明显变细,甚至呈无灌注状态,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区透见脉络膜荧光等,FFA检查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视网膜血管的病变情况,辅助诊断视网膜色素变性并与其他相似眼底病变相鉴别。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图像,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尤其是外核层和感光细胞层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也可能出现异常改变,如色素上皮层不规则等。通过OCT检查可以从微观结构层面了解视网膜的病变情况,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断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基因检测
对于怀疑有遗传因素的患者:可以进行基因检测,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致病基因,如RPGR基因、RHO基因等。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致病基因的突变,对于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断、遗传咨询以及家系成员的筛查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于有明确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基因检测可以确定具体的遗传突变类型,从而更精准地诊断疾病,并为家族其他成员的基因筛查提供依据。不同的致病基因导致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基因检测能够从根本上明确病因,对于疾病的确诊具有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