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是脑内水分异常积聚致脑容积增大,由多种原因引发,分多种类型,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不同类型差异,CT和MRI有相应表现,治疗针对病因降颅内压;脑积水是脑脊液积聚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分交通性和非交通性,婴幼儿和成人表现不同,CT和MRI可助诊断,治疗是解除梗阻和减少分泌,儿童治疗需特殊考量。
脑积水:是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等原因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使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病症。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非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外的蛛网膜下腔吸收障碍,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可导致蛛网膜颗粒粘连,影响脑脊液吸收;非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室系统内的梗阻,如先天性脑室系统发育异常、脑室肿瘤等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
脑水肿:患者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出现脑疝。不同类型的脑水肿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血管源性脑水肿早期可能症状相对隐匿,随着病情进展才出现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往往在脑缺血、缺氧后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脑水肿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头围异常增大等情况,因为儿童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可使颅缝分离。
脑积水:婴幼儿脑积水主要表现为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扩大饱满、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同时可伴有落日征(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露出于下眼睑下方)、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成人脑积水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病情严重时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步态不稳等。交通性脑积水和非交通性脑积水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区别,梗阻性脑积水除了颅内压增高表现外,可伴有梗阻部位以上脑室的进行性扩大等。
影像学表现不同
脑水肿:CT检查可见病变区域脑组织密度减低,如血管源性脑水肿在CT上表现为病变区低密度影,边界可不清楚;细胞毒性脑水肿早期CT上可能仅表现为脑实质密度轻度减低。MRI检查对脑水肿的显示更为敏感,在T2加权像上可清晰显示脑内高信号的水肿区域,能更准确地判断脑水肿的范围和性质。对于儿童脑水肿患者,MRI检查可以更精细地评估脑实质的改变以及对脑发育的影响。
脑积水:CT检查可见脑室系统扩大,脑实质相应减少。梗阻性脑积水可发现梗阻部位,如脑室系统内的占位性病变等;交通性脑积水可见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沟正常或变浅。MRI检查不仅可以清楚显示脑室扩大的情况,还能明确脑脊液循环通路是否存在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对于判断脑积水的类型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MRI的水成像技术(如MR水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脑脊液循环通路,有助于区分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脑积水。
治疗原则的区别
脑水肿: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降低颅内压。例如对于脑肿瘤引起的脑水肿,需要根据肿瘤情况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放疗或化疗等;对于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细胞毒性脑水肿,需要改善脑供血、纠正缺氧等。降低颅内压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在儿童脑水肿治疗中,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过度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和颅内压变化。
脑积水:治疗主要是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和减少脑脊液分泌。对于梗阻性脑积水,多采用手术治疗,如脑室-腹腔分流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等;对于交通性脑积水,也可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在儿童脑积水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并且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分流管的功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