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是对社交或表演场合显著持续恐惧的焦虑障碍,核心症状是社交相关的紧张害怕等,发病与神经生物学、遗传及早期不良社交经历有关,病程多慢性,不干预症状长期存在;焦虑症是含多种类型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广泛性焦虑有慢性过度担忧等,惊恐障碍有突然强烈恐惧等,发病与神经递质、遗传及生活高压力等有关,病程各异,规范治疗多数可改善,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可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等类型,广泛性焦虑表现为慢性的、弥漫性的对多种生活事件的过度担心、紧张不安,惊恐障碍则是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伴有濒死感等躯体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生活方式中长期高压力、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增加患焦虑症风险,有焦虑症病史者在应激状态下更易出现焦虑症状加剧情况。
症状表现
社交恐惧症:核心症状是在社交或表演场合极度紧张、害怕,怕自己表现笨拙、尴尬,引发他人负面评价,具体表现为社交前过度担心、社交中极度不自在、回避社交活动,比如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等,躯体症状可能有脸红、手抖、心跳加速等,且多集中在社交相关情境下出现躯体反应,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与同伴互动、逃避集体活动等,青少年可能在学校社交场景中明显退缩。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主要有持续的过度担忧、紧张不安,难以放松,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紧张、容易疲劳等,躯体症状涉及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或胃部不适,呼吸系统有呼吸急促等;惊恐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伴心悸、胸痛、窒息感、头晕等严重躯体症状,发作无特定情境,可在任何时候突然发生,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能出现这些症状,但不同年龄群体对症状的感知和表达可能有不同,儿童焦虑可能更多体现在情绪易激惹、躯体化抱怨等方面。
发病机制
社交恐惧症:神经生物学方面与大脑中负责情绪、社交的区域,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的功能异常有关,可能存在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也起作用,若家族中有社交恐惧症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增高,生活方式中早期不良社交经历,比如被同伴嘲笑、欺负等可能影响发病,儿童期若有创伤性社交经历,成年后更易患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紊乱,如γ-氨基丁酸系统功能低下、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等,遗传因素在焦虑症发病中占一定比例,约30%-40%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有遗传易感性,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如工作压力过大、经济负担重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导致焦虑相关神经递质失衡,进而引发焦虑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因生活压力源不同,发病机制体现也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等压力引发焦虑。
病程与预后
社交恐惧症:病程多为慢性,若不进行干预,症状可能长期存在,部分患者可能在成年后有所缓解,但也有很多人持续多年,预后情况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干预等有关,早期接受心理治疗等干预措施,预后相对较好,生活方式中积极参与社交训练、逐步暴露于社交情境等有助于改善预后,青少年期发病的社交恐惧症患者若未得到有效干预,可能影响其学业、职业发展及人际关系。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病程迁延,呈慢性波动过程,部分患者可缓解,部分转为慢性;惊恐障碍有反复发作倾向,预后个体差异较大,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导致病程慢性化,影响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有所不同,儿童焦虑症患者经过系统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焦虑症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等因素,预后相对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