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病因有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痛经、不孕、月经异常、性交疼痛等,诊断方法有超声检查、血清CA125测定、腹腔镜检查等,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育龄女性可能影响生育,老年女性需考虑多种因素,有家族史人群要定期体检,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良好习惯等,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经血逆流、计划生育、定期体检等。
病因
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内膜细胞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并生长。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等由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受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被激活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
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不能有效清除异位的内膜细胞,导致内膜细胞存活并增殖形成囊肿。
临床表现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常于月经开始出现,持续整个经期。
不孕:异位内膜影响卵巢功能及盆腔环境,约50%左右的患者合并不孕。
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
性交疼痛:盆腔内异位的内膜组织使周围组织肿胀,性交时受刺激引起疼痛,尤其以月经前较为明显。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内的囊性无回声区,囊壁较厚且粗糙,囊内有细密点状回声。
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200U/mL,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情况,看到紫蓝色异位结节或卵巢巧克力囊肿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异位内膜萎缩;孕激素类药物,如地屈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组织蜕膜化并萎缩;GnRH-a类药物,如亮丙瑞林等,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囊肿较大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手术方式有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保留卵巢功能的手术和根治性手术。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量保留卵巢组织;保留卵巢功能的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卵巢内分泌功能的患者;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需将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内膜病灶切除。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可能影响生育,备孕前应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卵巢功能及生育情况,术后应尽早备孕,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复发倾向,且术后盆腔环境改善有利于受孕。
老年女性:若症状不严重,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需考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及术后恢复情况,同时要关注内分泌变化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有家族史人群:由于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
生活方式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经血逆流加重病情。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避免经血逆流:及时治疗引起经血逆流的疾病,如先天性生殖道畸形、闭锁、狭窄和继发性宫颈粘连、阴道狭窄等。
计划生育:尽量避免多次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等,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