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心脏彩超需关注冠状动脉改变(包括扩张、瘤形成)、心肌运动及心功能(心肌运动异常、心功能指标变化)、心包情况(心包积液),要考虑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正常参考值不同,疑似患儿尽早检查,确诊患儿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
冠状动脉改变
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可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冠状动脉内径有一定范围,儿童不同年龄段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参考值不同,如婴儿期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一般小于3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一般小于2.5mm;幼儿期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小于4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小于3mm等。川崎病时冠状动脉内径会增宽,当冠状动脉主干内径≥3mm(婴儿≥2mm),或冠状动脉瘤样改变(内径≥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的1.5倍)时需高度关注。冠状动脉扩张可能影响心肌供血,不同程度的扩张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不同,严重的冠状动脉扩张或瘤样改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有川崎病史的患儿,定期进行心脏彩超监测冠状动脉情况至关重要,因为随着病情发展,冠状动脉可能进一步恶化或恢复。
冠状动脉瘤形成:心脏彩超能清晰发现冠状动脉瘤,包括局限性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等不同形态。冠状动脉瘤的存在增加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风险,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较大的冠状动脉瘤可能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可引起心肌重构等问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特点有所不同,婴儿期发生冠状动脉瘤相对预后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更谨慎的处理。
心肌运动及心功能
心肌运动情况:观察心肌的运动幅度、协调性等。川崎病可能累及心肌,导致心肌运动异常,如局部心肌运动减弱、消失或不协调等。通过心脏彩超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心肌的运动情况,心肌运动异常提示心肌可能存在缺血、炎症损伤等情况。不同部位的心肌运动异常意义不同,例如左心室前壁运动异常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相关区域。
心功能指标:测量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心功能指标。正常儿童的心功能指标有相应范围,EF正常范围一般在55%-75%左右,FS正常范围在30%-45%左右。川崎病患儿出现心功能异常时,这些指标会发生变化,如EF降低提示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可能是由于心肌受损、冠状动脉病变影响心肌供血等多种因素导致。心功能的变化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非常重要,例如心功能明显下降的患儿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以防止发生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不同年龄的患儿心功能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在评估时需要结合年龄因素进行判断。对于存在心肌运动异常和心功能指标改变的患儿,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是单纯心肌受累还是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影响心肌供血等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心包情况
心包积液:心脏彩超可检测心包腔内是否有积液及其量的多少。少量心包积液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随着积液量增加,可能出现心包填塞等严重情况,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川崎病患儿出现心包积液可能提示炎症累及心包,需要关注积液量的变化以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不同年龄患儿对心包积液的耐受程度不同,婴儿由于心包顺应性等特点,少量心包积液可能就会对心脏功能产生较明显影响,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在进行川崎病心脏彩超检查时,要考虑患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参考值不同,检查过程中要确保检查操作规范,以获取准确的超声图像来评估心脏各方面情况。对于疑似川崎病的患儿,应尽早进行心脏彩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脏病变,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儿预后。同时,对于已经确诊川崎病的患儿,定期复查心脏彩超是监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