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是因心脏原因致心输出量骤减或心脏骤停,脑供血不足致短暂意识丧失。常见病因有心律失常(缓慢性、快速性)和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摔倒等,伴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如心律失常用起搏器等,器质性心脏病行相应治疗,预防需积极治基础病、避诱发因素,特殊人群注意体检干预。
一、常见病因
1.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由于窦房结功能障碍,导致心率过慢,心脏输出量不足,从而引发晕厥。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源性晕厥。
快速性心律失常:例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而无序的心脏搏动使得心脏泵血功能紊乱,脑供血急剧减少,导致晕厥发作。中青年人群也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源性晕厥。
2.器质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缺血坏死,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输出量下降,可导致晕厥。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进而出现心源性晕厥的风险较高。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容易诱发晕厥。青少年及中青年人群中,肥厚型心肌病相对较为常见,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脏做功增加,长时间可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引发晕厥。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患者中退行性变导致的主动脉瓣狭窄较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1.发作时表现: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若不能及时恢复有效心脏泵血,可能发展为心脏骤停。
2.伴随症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源性晕厥患者常伴有剧烈胸痛,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在活动后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后发生晕厥。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活动异常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源性晕厥。无论是在晕厥发作时还是发作间歇期,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心脏超声检查: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发现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器质性心脏病表现,有助于诊断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对于怀疑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源性晕厥患者,心脏超声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3.运动负荷试验:对于怀疑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在运动时诱发晕厥的患者,可进行运动负荷试验,观察运动过程中心脏的反应,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例如怀疑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进行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可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如果是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源性晕厥,如急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再灌注治疗等,肥厚型心肌病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2.预防
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应遵循医嘱,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如冠心病患者应规范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等。
避免诱发因素:心律失常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快速改变体位等诱发因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导致晕厥的活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心脏问题并处理;儿童若怀疑心源性晕厥,要排查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及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