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病变是指黄斑区发生病变,包括年龄相关性、遗传性、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等类型,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等症状,通过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其他类型对症治疗,50岁以上定期查眼底、高度近视防剧烈运动等可预防。
一、分类及相关情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发病情况: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相关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衰退、氧化应激损伤、遗传因素等。
类型: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主要是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萎缩、玻璃膜疣形成等,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则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黄斑区出血、水肿、渗出等,病情进展较快,对视力的影响更为严重。
遗传性黄斑病变:
发病情况:由遗传因素引起,可在较年轻的人群中发病,如一些先天性的黄斑发育异常等遗传性疾病。
特点:往往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的遗传类型有不同的遗传方式,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患者的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可能因遗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
发病情况:常见于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越高,发病风险越大。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眼轴延长,导致黄斑区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
表现:可出现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等,严重影响视力,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监测黄斑病变的发生发展。
二、症状表现
视力下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黄斑病变,早期可能表现为视力轻度下降,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例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型患者,可能在短期内视力明显下降,而干性型患者视力下降相对缓慢,但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阅读、驾驶等活动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视物变形:患者可能会感觉看到的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比如直线变弯曲等。这是因为黄斑区病变影响了视网膜对物体形状的正常感知,常见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情况。
色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色觉减退的情况,对颜色的分辨能力下降,例如难以区分红色和绿色等。
三、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包括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底照相可以直观地看到黄斑区的形态、是否有出血、渗出等情况;OCT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对于早期发现黄斑病变以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能够精确测量视网膜厚度、是否存在神经上皮脱离等情况。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染料,然后观察眼底血管的荧光渗漏情况,对于诊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明确新生血管的位置、范围等。
四、治疗及预防
治疗:对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黄斑区的水肿和渗出,从而保存和提高视力。对于一些遗传性黄斑病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治疗则需要控制近视的进展,如合理用眼、佩戴合适的眼镜等,对于出现的黄斑出血等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预防: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日常生活中注意抗氧化饮食,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玉米等;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外出时佩戴太阳镜等。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黄斑区受到外力冲击,同时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黄斑病变并及时干预。遗传性黄斑病变的预防主要是通过遗传咨询等方式,了解家族遗传史,评估后代发病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