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积水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方式。手术有脑室腹腔分流术(常用,缓解颅内压增高,技术成熟但需评估患儿情况)和第三脑室造瘘术(内镜微创,减少分流管并发症,有严格适应指征);非手术有药物辅助(碳酸酐酶抑制剂等作辅助或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患儿);术后需一般护理(病情观察、伤口护理)和康复训练(神经功能康复,个性化长期进行),需综合多因素选治疗方法,术后护理康复对预后重要。
一、手术治疗
(一)脑室腹腔分流术
1.原理:通过建立脑脊液从脑室到腹腔的分流通道,利用腹腔的吸收功能来吸收过多的脑脊液,从而降低颅内压。该手术是治疗儿童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适用于大多数交通性脑积水和部分梗阻性脑积水患儿。
2.优势:能够较为有效地缓解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手术技术相对成熟。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都可以考虑该手术方式,但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身体情况来评估手术的可行性。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手术需要精细操作,要充分考虑颅骨的发育等情况。
(二)第三脑室造瘘术
1.原理:在脑室镜下将第三脑室底与脚间池或桥池造瘘,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被重新吸收,从而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尤其是第三脑室周围占位性病变等导致的梗阻。
2.优势:属于内镜微创手术,相比传统分流手术,减少了分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适合该手术的患儿,具有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等优点。但手术对患儿的病情有严格的适应指征,需要准确评估患儿的脑室系统、梗阻部位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考虑手术操作的难度和风险。
二、非手术治疗
(一)药物辅助治疗
1.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通过抑制脉络丛碳酸酐酶的活性,减少脑脊液分泌,从而降低颅内压。但药物治疗通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或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对于儿童使用乙酰唑胺,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如可能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等,并且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相关情况,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等方面与成人不同,所以使用时要更加谨慎。
2.其他药物:一些神经营养药物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积水问题。例如一些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的药物,在脑积水患儿的综合治疗中可能会起到辅助作用,但需要依据患儿的具体神经功能状态来合理应用。
三、术后护理与康复
(一)术后一般护理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对于术后的儿童,要每小时甚至更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例如,如果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提示可能有颅内出血等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处理。
2.伤口护理: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于儿童的手术伤口,要注意避免患儿搔抓等,定期进行伤口换药等处理,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
(二)康复训练
1.神经功能康复:对于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患儿,如运动、认知等方面的障碍,需要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方式包括物理治疗(如运动疗法,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促进肌肉力量恢复、运动协调等)、作业治疗(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言语治疗(如果存在言语功能障碍的话)等。康复训练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因为儿童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可塑性,但需要持续的干预。
总之,儿童脑积水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非手术治疗作为辅助或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对于患儿的预后也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