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是适量静脉回流时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量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综合征,表现为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按发病缓急分急性和慢性,按收缩舒张功能分收缩性和舒张性;其病因有基础病因(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还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因心脏退变及基础病易发病,儿童多由先心病致,女性心衰预后等可能与男性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有心血管病史者易因诱因发病。
按发病缓急分类
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常见诱因有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瓣膜穿孔、腱索断裂致急性反流等。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呈慢性进展过程,一般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常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如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等。
按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分类
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临床上很常见。多数患者有运动耐力下降、乏力,以及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心肌细胞肥大伴间质纤维化使其僵硬度增加,导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正常,射血分数正常,但心室充盈异常,主要表现为肺淤血的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等。常见于高血压病、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等。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基础病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如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心肌炎症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为常见等。
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使心室收缩期阻力增加,负荷加重;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使心室舒张期容量增加,负荷加重。
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生理性退变,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纤维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心脏的顺应性下降,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老年人发生心功能不全的风险。儿童时期心功能不全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影响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从而引发心功能不全。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心力衰竭的预后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女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在一些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上与男性有所不同,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荷,容易诱发心功能不全;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害心肌,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使心脏功能逐渐减退,心脏的储备能力下降,也容易引发心功能不全。
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患过心肌梗死、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再次遇到一些诱发因素时,更容易发生心功能不全。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二级预防和规范治疗,心肌疤痕形成,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就可能发展为心功能不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