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也可按照肿瘤大小和生长方式分类。其症状与激素分泌异常和压迫症状有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和放疗等,治疗方案应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患者的年龄和全身情况制定。
一、垂体腺瘤的分类
1.按照分泌激素的功能分类
功能性垂体腺瘤:可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等。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不分泌激素,但可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导致激素分泌减少。
2.按照肿瘤大小分类
微腺瘤:肿瘤直径小于10mm。
大腺瘤:肿瘤直径大于10mm。
3.按照肿瘤生长方式分类
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手术难以全切,易复发。
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生长局限,手术易全切,复发率低。
二、垂体腺瘤的症状
1.激素分泌异常症状
生长激素腺瘤: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泌乳素腺瘤:闭经、泌乳、不孕。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
2.压迫症状
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
海绵窦综合征:眼球运动障碍、面部麻木、复视。
下丘脑综合征:尿崩症、嗜睡、体温调节障碍。
3.其他症状
垂体卒中: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
垂体功能减退: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毛发脱落、乏力等。
三、垂体腺瘤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女性闭经、泌乳,男性性功能减退,应高度怀疑垂体腺瘤。
2.实验室检查
激素测定:测定生长激素、泌乳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水平,有助于诊断功能性垂体腺瘤。
垂体功能检查:评估垂体前叶和后叶的功能。
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可清晰显示垂体腺瘤的大小、位置、形态。
增强MRI: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和侵袭性。
3.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激素分泌异常、颅内占位性病变鉴别。
四、垂体腺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
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是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垂体腺瘤。
开颅手术:适用于大腺瘤或侵袭性垂体腺瘤。
2.药物治疗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泌乳素腺瘤,可降低泌乳素水平,缩小肿瘤体积。
生长抑素类似物:适用于生长激素腺瘤和无功能腺瘤,可抑制肿瘤生长。
3.放射治疗
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垂体腺瘤,以及不能耐受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患者。
4.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药物、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五、垂体腺瘤的预后
垂体腺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类型、大小、侵袭性、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大多数垂体腺瘤经手术或药物治疗后可得到较好的控制,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复发或进展。定期复查和随访对于监测病情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垂体腺瘤
儿童垂体腺瘤的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易被忽视。
治疗应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生长速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
放疗应谨慎使用,避免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2.妊娠期垂体腺瘤
妊娠期垂体腺瘤的处理较为复杂。
如需手术,应尽量选择在妊娠中期进行。
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3.老年人垂体腺瘤
老年人垂体腺瘤的症状常不典型,易漏诊和误诊。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合并疾病制定个体化方案。
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权衡利弊。
总之,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可引起激素分泌异常和压迫症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放疗等,应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患者的年龄和全身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定期复查和随访对于监测病情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妇女和老年人,治疗应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生理和病理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