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病因未完全明确,认为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继发性包括感染(细菌、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药物(金制剂、青霉胺)、肿瘤(实体肿瘤)等因素,不同人群患膜性肾病风险和病因特点不同,儿童原发性膜性肾病相对少见,治疗需考虑生理特点。
一、原发性膜性肾病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在自身免疫异常的情况下,体内产生了针对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侧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在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等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发膜性肾病。例如,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与肾小球基底膜相关的自身抗体,如磷脂酶A2受体抗体等,这些抗体的异常产生和作用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继发性膜性肾病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是继发性膜性肾病的诱因。例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后,可能通过免疫反应引发膜性肾病。有研究表明,部分感染链球菌后引发肾炎的患者,在病程发展中可能出现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
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与膜性肾病的关系较为密切。乙肝病毒相关膜性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乙肝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导致肾小球损伤,引发膜性肾病。此外,丙肝病毒感染也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有关,虽然相对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发生率较低,但也是继发性膜性肾病的一个潜在病因。
2.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病情累及肾脏时,可表现为多种病理类型,其中膜性肾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攻击包括肾小球在内的多种组织器官,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引发膜性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率较高,这些自身抗体参与了膜性肾病的发病过程。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出现膜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免疫复合物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
3.药物因素
某些金制剂:长期使用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膜性肾病。金制剂引起膜性肾病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金制剂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发免疫反应有关。
青霉胺:青霉胺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部分患者使用青霉胺后可能出现膜性肾病。青霉胺可使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引发膜性肾病。
4.肿瘤因素
实体肿瘤:某些实体肿瘤,如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相关。肿瘤细胞可产生某些物质,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膜性肾病。例如,有报道称部分肺癌患者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肿瘤相关抗原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患膜性肾病的风险和病因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女性患继发性膜性肾病中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长期接触某些可能导致肾损伤药物的人群,患药物相关性膜性肾病的风险增加;有肿瘤病史或家族中有肿瘤高发情况的人群,患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的风险可能升高。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原发性膜性肾病相对较少见,其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发育特点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且儿童患膜性肾病时需要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