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积水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有药物(抑制分泌、神经营养)和观察随访;手术包括常用的脑室-腹腔分流术(有堵塞、感染等并发症)、较少用的脑室-心房分流术(心内膜炎风险高)、适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有复发等风险),治疗要考虑年龄等因素,关注术后生活方式等。
一、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对于轻度脑积水且无明显进行性加重的患儿,可使用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如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但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电解质等指标,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该药物通过抑制脉络丛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减少脑脊液的分泌。不过,药物治疗一般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大部分小儿脑积水,单纯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长期控制效果,尤其对于脑积水进行性加重的患儿,药物治疗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另外,可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来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因为脑积水可能会对脑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神经营养药物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但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积水的问题。
2.观察随访
对于一些脑积水进展缓慢,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没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情况,可以采取观察随访的方式。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超声(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儿)、头颅CT或MRI等,密切观察脑室扩张的情况、脑组织的受压情况以及患儿的发育、神经系统体征等变化。一般建议每1-3个月进行一次头颅影像学复查,根据复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干预。在观察随访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患儿的头围增长情况,因为头围异常增大往往提示脑积水可能在进展。
二、手术治疗
1.脑室-腹腔分流术
这是治疗小儿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手术原理是将脑室中的脑脊液通过分流管引流到腹腔,利用腹腔的腹膜来吸收脑脊液。手术需要放置一根分流管,一端置入脑室,另一端置入腹腔。该手术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脑积水患儿。但手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分流管堵塞、感染、腹腔脏器穿孔等。分流管堵塞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0%-50%不等,一旦发生分流管堵塞,患儿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头围再次增大等脑积水复发的表现,需要再次手术处理。感染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脑室端、腹腔端或分流管皮下隧道处,感染率一般在5%-10%左右,严重感染可能会导致脑膜炎、腹膜炎等严重后果,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甚至再次手术取出分流管。
2.脑室-心房分流术
该手术是将脑脊液引流到右心房,但由于存在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目前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血液中的细菌容易定植在分流管周围,引发心内膜炎,这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威胁较大,所以一般只在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法实施的特殊情况下才考虑使用。
3.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适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患儿。手术是在神经内镜下将第三脑室底的蛛网膜打开,使脑脊液直接流入基底池等部位被吸收。这种手术方式不需要放置分流管,避免了分流管相关的并发症。但手术对患儿的病情有一定的选择要求,需要患儿的第三脑室底存在一定的解剖结构基础,且脑积水的原因适合通过造瘘来解决。手术的成功率约为50%-80%不等,术后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在治疗小儿脑积水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因素,新生儿和婴儿的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在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等方面与年长儿有所不同。对于女性患儿,在手术选择和术后护理等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同时,要注意患儿的生活方式,术后要保证患儿有良好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分流管移位等情况发生。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如曾经有颅内感染病史等,在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监测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这类患儿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