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有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两方面症状。主观感觉包括心悸(常见,安静时易察觉,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和胸闷(程度各异,不同人群敏感程度不同);客观表现有脉搏异常(触诊可发现提前搏动及后续间歇,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和心电图表现(是诊断重要依据,依起源部位不同有不同表现,不同人群表现细节有别,结合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可辅助判断)。
一、主观感觉方面
1.心悸
是心脏早搏最常见的主观症状。患者会感觉到心脏突然跳动一下,然后可能有较长时间的间歇感,或者是心跳节奏变得不规律。例如,一些患者会描述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脏在胸腔内的异常跳动,这种心悸感可能在安静状态下更容易被察觉,尤其是在晚上临睡前,周围环境相对安静时,心悸的感觉会更加明显。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出现心悸症状,一般来说,年轻人如果没有基础心脏疾病,偶尔出现的早搏引起的心悸可能持续时间较短,而老年人或者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心悸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熬夜、大量饮酒、吸烟的人群,更容易诱发早搏导致心悸症状加重。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早搏引起的心悸可能预示着心脏缺血等情况有加重的可能。
2.胸闷
部分心脏早搏患者会出现胸闷的症状。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闷塞感,呼吸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胸闷的程度因人而异,轻度的胸闷可能只是感觉胸部有点发紧,不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重度的胸闷可能会让患者感觉呼吸困难,需要深呼吸或者坐起来才能稍微缓解。年龄较大的患者,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发生早搏时胸闷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程度更重。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早搏引起的胸闷症状更加敏感。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也容易因早搏出现胸闷症状加重的情况。
二、客观表现方面
1.脉搏异常
医生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发现脉搏的异常。早搏时,由于心脏的提前收缩,会导致脉搏出现提前的搏动,之后有一个较长的间歇,表现为脉搏脱漏现象。例如,正常的脉搏是规律的跳动,而出现早搏时,能感觉到脉搏有提前的一次跳动,然后后面的脉搏间隔变长。不同年龄的人群脉搏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的脉搏相对较快,早搏时脉搏的异常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原理是相似的,都是提前的搏动及后续间歇。女性的脉搏一般比男性稍快,在判断早搏引起的脉搏异常时,需要结合性别特点来综合分析。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平时脉搏相对较慢,发生早搏时脉搏的异常表现可能更易被察觉,而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脉搏本身可能相对不那么规律,早搏引起的脉搏异常可能更容易被忽视。有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心肌病患者,脉搏异常可能更为明显且复杂。
2.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是诊断心脏早搏的重要依据。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提前出现的异位起搏点的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或者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心电图表现也有所差异。如果是房性早搏,心电图上P波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室性早搏则表现为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P波;结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多正常,其前或后有逆行P波。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电图表现的细节可能略有不同,儿童的心脏电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房性早搏在儿童中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女性在不同生理周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电图上早搏的表现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的诊断标准是基于心电图的基本特征。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早搏,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早搏在基本特征上是一致的,但结合生活方式因素有助于查找早搏的诱因。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心电图上早搏的表现可能会与基础疾病相关的心电图改变相互影响,例如冠心病患者合并早搏时,心电图上可能同时存在ST-T改变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