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不同分期水肿表现不同,Ⅰ、Ⅱ期一般无水肿,Ⅲ期部分患者开始出现轻度水肿,Ⅳ期可伴有水肿且逐渐加重,Ⅴ期水肿非常明显;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分期的水肿情况,老年患者肾功能差,儿童患者生长发育受影响,女性特殊时期水肿有不同,不良生活方式加重水肿,长期高血糖且控制不佳及有其他病史者水肿相关情况更复杂。
Ⅰ期: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此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但一般无水肿表现。这是因为早期肾脏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高灌注、高滤过,尚没有出现明显的结构损伤导致的水钠潴留相关改变。
Ⅱ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正常,运动后UAER可增高但休息后恢复,也无水肿表现。这一阶段肾脏的损伤相对较轻,还不足以引起水钠的异常潴留导致水肿。
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出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UAER持续在20-200μg/min(正常小于20μg/min)。部分患者可能开始出现轻度水肿,多与肾脏对水钠的调节功能开始出现障碍有关,此时水钠潴留逐渐明显,但水肿程度一般较轻,可能仅表现为晨起眼睑轻度水肿等。
Ⅳ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逐渐增多,UAER大于200μg/min,尿蛋白定量>0.5g/24h,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伴有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随着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容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水肿逐渐加重,可表现为下肢水肿、全身水肿等。
Ⅴ期:为肾衰竭期。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水肿非常明显,常为全身性水肿,还可伴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这是因为肾脏的排泄功能严重受损,水钠潴留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同时低蛋白血症进一步加重,水肿表现更加突出。
不同分期水肿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人群特点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水肿时往往需要更谨慎评估。老年人肾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对于水钠的调节能力更差,发生水肿时可能提示肾脏功能损伤已较严重,而且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水肿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而儿童糖尿病肾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水肿,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功能和身体的水盐代谢调节机制还未完全成熟,水肿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要更精准地评估和处理。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水肿在糖尿病肾病分期中的不同,但在特殊人群中需考虑。例如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合并糖尿病肾病时,水肿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妊娠本身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若合并糖尿病肾病,水肿可能会更早出现或更严重,需要综合考虑妊娠和糖尿病肾病的双重影响来评估分期及处理水肿问题。
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糖尿病肾病水肿情况。如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从而使水肿加重,在各期糖尿病肾病中,若患者不注意控制盐分摄入,会使水肿更明显。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适当限盐、适量运动等,有助于减轻水肿,对于各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都很重要。在Ⅰ-Ⅱ期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能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水肿发生的风险;在Ⅲ-Ⅴ期时,良好的生活方式配合治疗有助于控制水肿程度。
病史因素: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水肿的概率更高,且往往分期进展更快。长期高血糖会持续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等结构,导致肾脏功能逐渐恶化,较早出现水肿等表现。而既往有其他肾脏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水肿时情况可能更复杂,需要综合评估多种病史对水肿及疾病分期的影响,制定更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