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是常见外斜视类型,发病与神经支配、解剖因素有关,有外观、视力、立体视功能等表现,通过视力、眼位、双眼视功能检查诊断,治疗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早期干预预后较好,延误治疗影响视功能。
一、定义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属于外斜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双眼视轴不时向外偏斜,可自行控制眼位恢复正位的斜视。
二、发病机制
1.神经支配因素:可能与双眼融合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双眼融合是指大脑将两眼传入的图像综合成一个完整、立体图像的能力,当双眼融合功能不足时,就容易出现间歇性外斜视。例如,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双眼融合功能的发育尚不成熟,若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就可能导致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生。
2.解剖因素:眼外肌的解剖结构异常也可能参与发病。比如眼外肌的力量不平衡,外直肌力量过强或内直肌力量不足等,都可能使眼球向外偏斜的趋势增加。
三、临床表现
1.外观表现:在光线充足、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劳等情况下,可发现患者眼睛向外偏斜,而在患者集中精力看近物或有融合需求时,偏斜眼可恢复正位。例如,儿童在玩玩具时可能眼位正常,但在户外玩耍较长时间后,可能出现眼睛向外偏斜的情况。
2.视力影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视力问题,如屈光不正等。因为斜视会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影响视觉发育,尤其是儿童时期,可能引起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
3.立体视功能异常:由于双眼视轴不能正常对准,立体视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影响患者对空间物体距离、深度等的感知能力。例如,患者可能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在进行一些需要立体视的活动时(如穿针、驾驶等)会遇到困难。
四、诊断方法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等问题。
2.眼位检查:
交替遮盖试验:检查者交替遮盖患者的双眼,观察被遮盖眼的运动情况。如果被遮盖眼出现向外转动,说明存在外斜视的可能。
三棱镜检查:可以精确测量斜视的度数,通过将三棱镜放置在患者眼前,逐渐增加三棱镜的度数,直到患者的偏斜眼恢复正位,此时三棱镜的度数就是斜视的度数。
3.双眼视功能检查:包括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双眼融合功能的情况,判断间歇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程度。
五、治疗相关因素考虑
1.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视觉系统仍在发育中,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如果在儿童时期发现间歇性外斜视,应及时进行评估和治疗,以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先尝试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同时进行视觉训练,帮助改善融合功能。而对于成年患者,治疗主要是改善外观和缓解视疲劳等症状。
2.性别因素: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间歇性外斜视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3.生活方式因素:患者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病情。例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疲劳等可能诱发或加重间歇性外斜视。因此,建议患者合理安排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4.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有眼部外伤、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可能会影响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生和发展。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综合评估病情。
六、预后情况
1.早期干预预后较好: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间歇性外斜视并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通过佩戴眼镜、视觉训练等方法,大部分患者可以改善眼位,保存或恢复双眼视功能。例如,一些经过规范视觉训练的儿童患者,其融合功能可以得到改善,眼位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大。
2.延误治疗可能影响视功能:如果延误治疗,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会导致双眼视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出现立体视功能完全丧失等情况,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如影响驾驶、从事精细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