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好发成年人,女性稍多,病因与遗传、颅脑外伤、放射性暴露等有关,有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症状,靠头颅CT、MRI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和放射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脑膜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脑膜瘤的定义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多数为良性肿瘤。脑膜瘤好发于成年人,老年人与儿童较少见,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
二、脑膜瘤的发病部位
脑膜瘤可发生在颅内不同部位,常见的部位有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小脑角等部位。不同部位的脑膜瘤会产生相应部位受影响的症状。
三、脑膜瘤的病因
目前脑膜瘤的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部分脑膜瘤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脑膜瘤的发病风险,例如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患者发生脑膜瘤的几率明显增高。
颅脑外伤:有研究认为颅脑外伤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联并非绝对,只是有部分病例发现外伤史与脑膜瘤发病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
放射性暴露: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人群,患脑膜瘤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接受过头部放疗的患者,在放疗后的若干年有可能发生脑膜瘤。
四、脑膜瘤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当脑膜瘤体积较大时,会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头痛通常是持续性的,早晨或夜间可能加重。
局灶性症状: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的不同,会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症状。比如肿瘤位于大脑凸面时,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对侧肢体无力或瘫痪等;位于蝶骨嵴时,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球运动障碍等;位于桥小脑角时,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面部感觉减退、共济失调等症状。
五、脑膜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边界清楚,瘤内可见钙化,周围可有脑水肿等表现。
头颅MRI:是诊断脑膜瘤的重要方法,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等结构的关系,肿瘤在T1加权像上多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上多呈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还可显示脑膜尾征(肿瘤附着的脑膜出现强化),这对脑膜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
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脑膜瘤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通常是在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明确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以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脑膜瘤等具体性质。
六、脑膜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能够完整切除的良性脑膜瘤,有治愈的可能。手术的原则是在尽可能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放射治疗: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脑膜瘤、恶性脑膜瘤或复发的脑膜瘤,可进行放射治疗,包括普通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伽玛刀、射波刀等),通过放射线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七、不同人群脑膜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脑膜瘤:儿童脑膜瘤相对较少见,但具有一些特点,比如肿瘤生长速度可能相对较快,症状出现可能较为隐匿。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脑发育的影响,放射治疗的选择要严格评估其对儿童生长发育、未来智力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老年脑膜瘤:老年脑膜瘤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注重患者的耐受性,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放射治疗也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权衡利弊。
女性脑膜瘤患者:女性脑膜瘤患者在妊娠期可能会面临特殊情况,因为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脑膜瘤的生长速度。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肿瘤情况,分娩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同时,女性患者在治疗后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疾病和治疗可能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