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检查包含视力、屈光状态、眼底、斜视、视觉诱发电位等方面检查。视力检查包括裸眼和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标准需排查;屈光状态查验光及参差,异常易致弱视;眼底查形态、视乳头及黄斑区;斜视查眼位和眼球运动,斜视易引发弱视;视觉诱发电位看P-波潜伏期和振幅,弱视患儿有异常表现。
一、视力检查
1.裸眼视力:是弱视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视力表检查患儿能看到的最小字符对应的视力值。正常儿童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视力标准,例如3岁儿童正常裸眼视力约在0.5-0.6,4-5岁儿童正常裸眼视力约在0.7-0.8,6岁及以上儿童正常裸眼视力应达到1.0及以上。如果患儿裸眼视力低于同年龄段正常范围,则需进一步排查弱视等问题。对于婴幼儿,可通过视觉行为观察法初步判断视力情况,比如观察患儿对光线、物体的追随反应等,但这种方法相对不够精确。
2.矫正视力:让患儿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后再检查视力。如果佩戴眼镜后视力仍不能达到同年龄段正常标准,则提示可能存在弱视。例如,一个8岁儿童佩戴合适眼镜后视力只能达到0.8,而8岁儿童正常矫正视力应达到1.0及以上,此时就需要考虑弱视的可能。
二、屈光状态检查
1.验光:包括散瞳验光等。散瞳验光可以获取更准确的屈光度数,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较强,未经散瞳的验光结果可能不准确。通过验光可以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情况。比如,患儿验光显示有500度的远视,同时伴有视力低于正常,就需要考虑远视性弱视的可能。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屈光范围不同,新生儿通常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趋于正视。
2.屈光参差:即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较大。如果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超过一定范围,如球镜度数相差>1.50D,柱镜度数相差>1.00D,就容易引发弱视。例如,一只眼近视100度,另一只眼近视300度,双眼屈光参差明显,这时候度数高的眼可能会发展为弱视,因为大脑更易接受度数低的眼的视觉信号,而度数高的眼的视觉输入被抑制。
三、眼底检查
1.眼底形态:通过眼底镜等检查眼底的结构是否正常。正常眼底视网膜色泽均匀,血管走行正常等。如果眼底存在病变,如视网膜病变等,也可能影响视力发育导致弱视,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例如,先天性眼底发育异常的患儿,可能同时伴有视力低下和弱视表现。对于婴幼儿进行眼底检查相对困难,可借助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技术辅助检查。
2.视乳头及黄斑区:视乳头是视神经的起始部位,黄斑区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检查视乳头的大小、颜色等以及黄斑区的形态是否正常。如果黄斑区发育不良等,会影响视力,进而可能导致弱视。比如,先天性黄斑发育不良的儿童,视力会明显低于正常,且容易发生弱视。
四、斜视检查
1.眼位检查:观察患儿双眼是否存在斜视,包括内斜视、外斜视等。斜视患儿由于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大脑会抑制斜视眼的视觉输入,长期下去容易引发弱视。例如,内斜视患儿,由于一只眼向内偏斜,双眼不能同时看清物体,大脑逐渐放弃斜视眼的视觉信号,导致该眼视力发育受影响而形成弱视。可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方法检查眼位。对于婴幼儿,可观察其双眼是否对称,有无眼球偏斜的表现。
2.眼球运动检查:检查眼球向各个方向的运动是否正常。如果眼球运动受限,也可能导致斜视进而引发弱视。比如,眼外肌发育异常导致眼球运动受限的患儿,容易出现斜视和弱视。
五、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1.P-波潜伏期和振幅: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可以客观评估视网膜到视觉中枢的神经传导功能。弱视患儿的VEP通常表现为P-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例如,正常儿童的P-波潜伏期在一定范围内,而弱视患儿的潜伏期会超出正常范围。通过VEP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视觉通路的异常,对于诊断弱视以及评估弱视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不能配合传统视力检查的婴幼儿等特殊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