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汗症与遗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遗传约30%-50%患者有家族史,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儿童易患等;继发性多汗症与疾病和药物因素有关,疾病因素中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如结核,肿瘤性疾病如嗜铬细胞瘤可致多汗,药物因素中一些抗抑郁药、退烧药等可致多汗,不同人群在各因素影响下有不同患病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原发性多汗症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原发性多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约30%-50%的多汗症患者有家族史,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等相关通路导致汗腺过度活跃。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使得交感神经系统对正常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从而引发多汗。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若家族中有多汗症患者,自身患原发性多汗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性别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男女在原发性多汗症因遗传导致的发病上有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上,一般不会直接影响遗传因素,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机能,可能间接降低因遗传因素导致多汗症发病时的严重程度;病史方面,若家族中有多汗症病史,自身需更加关注汗腺相关的身体变化。
(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可导致多汗症。例如,交感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可能使得其对体温调节、情绪等刺激的调控失衡,进而引起汗腺过度分泌。在儿童群体中,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出现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多汗症;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神经系统功能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汗腺的调控;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多汗症的发生风险;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自身患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多汗症的风险更高。
二、继发性多汗症
(一)疾病因素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为了散热,汗腺会过度分泌汗液。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出现多汗症状,这与自主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糖尿病则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多汗;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若病史较长且控制不佳,更容易出现多汗等并发症。
2.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患者常出现夜间盗汗等多汗表现。此外,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也可能伴随多汗症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袭而出现多汗;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卫生条件差等可能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引发多汗;有结核等感染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或病情复发时可能出现多汗症状。
3.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如嗜铬细胞瘤,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多汗。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等因素,也可能出现多汗情况。不同年龄的肿瘤患者均可出现多汗症状,男性和女性在肿瘤相关性多汗上无显著性别差异;生活方式对肿瘤性疾病相关性多汗的影响主要在于是否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增加肿瘤发病风险;有肿瘤病史的人群,在肿瘤复发或转移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多汗。
(二)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多汗不良反应。例如,一些抗抑郁药物、退烧药等可能引起多汗。在儿童用药时,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不同,使用可能导致多汗的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用药时,药物对多汗的影响以及对自身和胎儿、婴儿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在生活方式方面,用药期间的生活习惯一般不直接导致药物相关性多汗,但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身体的影响;有药物过敏史或特殊疾病史的人群,使用可能导致多汗的药物时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