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分别有各自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治疗方法;瓣膜病介入治疗有二尖瓣狭窄的经导管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和主动脉瓣狭窄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也各有其适应证、禁忌证和治疗方法,不同年龄患者在操作和治疗选择上需综合考虑各自情况。
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法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年龄通常≥3岁,缺损直径4-36mm,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mm,至房室瓣距离≥7mm等情况可考虑介入治疗。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综合评估心脏大小等情况。
禁忌证: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及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已有右向左分流;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者等。
2.治疗方法: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封堵器输送至房间隔缺损部位,释放封堵器来封闭缺损。手术过程中需进行超声心动图等监测,确保封堵器位置准确,无残余分流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儿,操作时要考虑血管内径等差异,低龄患儿血管较细,操作需更加精细。
(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肌部室间隔缺损等,通常要求缺损直径≤15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mm等。对于婴幼儿患者,若缺损有自然闭合倾向,需密切观察后再决定是否介入治疗。
禁忌证: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且以右向左分流为主;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脱垂或关闭不全等情况。
2.治疗方法:一般经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将封堵器送至室间隔缺损处进行封堵。操作中需准确判断封堵器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保障心脏正常结构和功能。不同年龄患儿在选择穿刺部位和封堵器型号等方面需个体化考虑,低龄患儿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三)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动脉导管未闭,通常年龄≥6个月,导管直径≥2mm且≤14mm等情况可考虑。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发展情况评估是否进行介入治疗。
禁忌证: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且出现右向左分流;导管完全钙化等情况。
2.治疗方法:经股动脉将封堵器输送至未闭的动脉导管处,释放封堵器封闭导管。操作中要关注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封堵效果良好。不同年龄患儿在操作时需注意血管损伤风险等问题,低龄患儿血管更脆弱,操作需轻柔准确。
二、瓣膜病介入治疗方法
(一)二尖瓣狭窄介入治疗-经导管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中、重度单纯二尖瓣狭窄,心功能Ⅱ-Ⅲ级,瓣膜无明显钙化、弹性较好,左心房无血栓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全身状况及心脏功能;对于儿童患者,极为罕见,一般不首选该治疗方法,需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禁忌证: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其他瓣膜严重病变;左心房有血栓;瓣叶钙化严重等。
2.治疗方法:经皮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将球囊导管送至二尖瓣口,通过充盈球囊扩张二尖瓣瓣口。操作过程中需在影像学监测下进行,保障球囊扩张位置准确,改善二尖瓣狭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操作时要考虑血管条件和心脏结构差异,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可能增加操作难度,儿童患者心脏结构更小,操作需特别精细。
(二)主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等。对于年轻患者,一般不首选该治疗方法,除非符合严格的适应证且无其他更好治疗选择。
禁忌证:严重外周血管病变;未控制的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2.治疗方法:通过股动脉等途径将人工主动脉瓣输送系统送至主动脉瓣位置,释放人工瓣膜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手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基础疾病等因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术后恢复需特别关注,年轻患者则要考虑人工瓣膜的长期有效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