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内障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由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致晶状体退行性改变混浊影响视力,发病与年龄、紫外线、全身疾病、营养等因素相关,有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分为皮质性、核性、后囊下白内障,通过眼科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可药物辅助,预防需防晒、控基础病、合理饮食、定期眼部检查。
一、定义
老年性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疾病,是由于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晶状体退行性改变引起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的代谢发生改变,营养障碍等因素使得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逐渐发生混浊,从而影响视力。
二、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的风险越高。
2.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等情况,会增加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几率,因为紫外线可影响晶状体的代谢,促使晶状体混浊形成。
3.全身疾病因素:一些全身疾病也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有关,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晶状体的渗透压等,从而促进白内障的发展;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的病变等也可能增加患老年性白内障的风险。
4.营养因素:长期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E等,会影响晶状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加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可能。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缓慢进行性的视力下降,初期可能表现为轻度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逐渐下降,严重时可仅存光感。
2.屈光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近视度数增加,原本没有近视的人可能会出现近视,或者原本的老花眼症状减轻,这是因为晶状体混浊导致其屈光指数改变所致。
3.单眼复视或多视:晶状体混浊不均匀时,可导致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不一致,从而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的情况。
4.色觉改变:患者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看东西时颜色显得不够鲜艳,这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影响了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折射和吸收。
四、分类
1.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常见,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四期,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初发期晶状体皮质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视力影响不大;膨胀期晶状体混浊加重,体积增大,前房变浅,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成熟期晶状体完全混浊,呈乳白色,视力严重下降;过熟期晶状体皮质溶解液化,核下沉,可引起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
2.核性白内障:混浊开始于晶状体核,初期核呈黄色,随着病情发展,核颜色逐渐加深,如棕黄色或棕黑色,早期因晶状体核屈光指数增加,患者可出现近视度数增加,核性白内障进展较为缓慢。
3.后囊下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下,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视力障碍,因为后囊下距离视网膜较近,对视力的影响更明显,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等。
五、诊断
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如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混浊情况,确定白内障的类型和分期等。
六、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是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法,当视力下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手术方式。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和全身情况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一些早期轻度的白内障,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如抗氧化损伤的药物等,但药物治疗并不能逆转白内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的进展。
七、预防措施
1.防晒:中老年人应注意防晒,外出时可佩戴太阳镜等,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照射。
2.控制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的中老年人应积极控制病情,将血糖、血压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风险。
3.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维护晶状体的正常代谢。
4.定期眼部检查: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