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与湿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面存在明显区别,癣由真菌引起具传染性,有特定皮肤损害特点和好发部位,通过真菌镜检和培养诊断,主要抗真菌治疗;湿疹病因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通过斑贴试验等检查,主要抗炎止痒对症治疗。
一、病因方面
癣: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比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接触到被污染的水或物品后可能被感染,不同类型的癣致病真菌有所不同,如红色毛癣菌等常引起足癣等。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与癣病患者或动物密切接触等生活方式易增加患病风险,有癣病家族史者可能因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更易发病。
湿疹:病因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史等遗传易感性情况,个体患湿疹风险可能增加;还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外部因素有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干燥的空气等;接触性因素,像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等)、植物(如花粉等);饮食因素,某些食物过敏也可诱发或加重湿疹,如海鲜、牛奶等;感染因素,某些微生物感染可能诱发湿疹样反应。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不同生活方式如过度清洁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等可能影响湿疹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方面
癣:
皮肤损害特点:多呈圆形或环形的红斑,边缘清楚,有丘疹、水疱、鳞屑等,边界相对清晰,炎症反应相对有一定特异性。比如体癣表现为环形红斑,边缘隆起,中心趋于消退;足癣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水疱型足癣可见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深在水疱,糜烂型常有浸渍发白等表现。
好发部位:与感染真菌的种类及接触方式有关,有一定好发部位倾向性,如足癣好发于足跖、趾间等部位;体癣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面、颈、躯干和四肢等暴露或易摩擦部位多见;股癣好发于腹股沟等部位。不同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可能因生活接触等情况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玩耍接触等因素在头面部等部位出现癣病表现。
湿疹:
皮肤损害特点:皮疹多形性,急性期有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亚急性期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慢性期则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皮疹分布多对称,边界相对不太清晰。例如急性湿疹可在手部等部位出现密集的小水疱,搔抓后糜烂渗出;慢性湿疹常见于手部、足部、小腿等部位,皮肤增厚粗糙。
好发部位:也可对称分布于身体多处,如面部、耳部、手部、小腿、外阴等部位,不同年龄阶段好发部位有一定特点,婴儿湿疹常发生于头面部,儿童及成人湿疹好发部位更广泛,与接触外界物质等情况相关。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癣:
真菌镜检:取皮损处鳞屑、水疱液等标本,镜下可找到菌丝或孢子,这是诊断癣的重要依据,不同癣病镜下可见相应特征的真菌形态。
真菌培养:能进一步鉴定真菌的种类,有助于明确具体致病真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湿疹:
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对某些接触性物质过敏,帮助寻找过敏原,对因治疗有指导意义。
血常规等检查:一般无特异性的真菌相关检查表现,急性期可能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但这并非湿疹的特异性指标。
四、治疗方面
癣: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乳膏等,病情严重或外用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评估。
湿疹:治疗主要是抗炎、止痒等对症治疗,外用药物根据不同时期选择,急性期无渗出时用炉甘石洗剂等,有渗出时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慢性期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口服药物主要是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严重时可能用到糖皮质激素等,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剂量等。
总之,癣与湿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准确区分,以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