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心血管急症,由主动脉腔内血液从内膜撕裂处进入中膜致真假腔分离,病因有主动脉中层囊性变性等,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患者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血压异常及其他系统表现,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急性期降压镇痛、手术及介入治疗,预后凶险,需控制血压、定期体检、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用力来预防。
病因与高危因素
病因:主动脉中层囊性变性、马方综合征、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都可能引发主动脉夹层。例如,高血压是一个重要诱因,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导致内膜撕裂,据相关研究,约70%-8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伴有高血压。
高危人群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长期高血压状态下主动脉壁受到的应力异常,增加了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
有家族遗传疾病者:像马方综合征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主动脉中层结构异常,主动脉壁薄弱,易发生夹层。
有主动脉缩窄等先天性血管畸形者: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会使缩窄部位上下的主动脉承受不同的血流压力变化,进而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几率。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壁弹性下降、中层退行性变等情况增多,发病风险增加。
临床表现
疼痛:常为突发的、剧烈的、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部位多与夹层发生的部位相关,可起始于胸背部,然后向远处延伸,例如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时,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下颌等部位;若起源于降主动脉,疼痛可向腰腹部等部位放射。
血压异常: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而且由于夹层导致主动脉血流受阻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血压波动,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双上肢血压差异较大等情况。
其他系统表现:根据夹层累及的主动脉分支不同,可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表现,如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累及脑动脉时可出现头晕、晕厥、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累及肾动脉时可出现腰痛、少尿、无尿等肾功能受损表现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初步筛查主动脉夹层,能发现升主动脉的夹层情况,对降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但对于胸主动脉远端及腹主动脉的夹层显示可能受限。
CT血管造影(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撕裂口的位置以及夹层累及的范围等,准确性较高。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主动脉弓部及降主动脉病变显示良好,而且无需使用含碘对比剂,对肾功能不全等不能使用含碘对比剂的患者更适用。
主动脉造影:虽然是有创检查,但在一些复杂病例的诊断中仍有应用,可明确主动脉夹层的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
降压、镇痛:迅速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硝普钠等,同时使用强效镇痛药物如吗啡等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以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对血压的进一步影响,降低主动脉的剪切应力。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夹层累及重要部位(如升主动脉)等情况,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弓置换术等,以修复受损的主动脉,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导致严重后果。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合适的病例,可采用介入覆膜支架植入术,通过血管介入的方式放置支架封闭内膜撕裂口,使真假腔隔绝,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预后与预防
预后: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急性期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25%,48小时内可达50%。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可改善预后,但即使经过治疗,患者仍可能存在复发等风险,而且术后也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预防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20-130mmHg等,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定期体检: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主动脉相关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以便早期发现主动脉病变。
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用力:剧烈运动或突然用力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所以应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