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其传染性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卫生条件、病史免疫状态等因素影响,预防控制需做好个人卫生干预、环境卫生改善和医疗干预,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免疫抑制人群和老年人需加强防护。
一、沙眼的传染性及传播途径
1.1沙眼具有传染性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trachomatis)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属于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可预防盲症”之一。其核心传播机制是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者眼部分泌物中携带的沙眼衣原体是主要传染源。
1.2主要传播途径
1.2.1直接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共用毛巾、手帕、枕头等个人用品时,病原体可通过接触眼部分泌物转移至健康人眼部。例如,家庭成员间共用脸盆或擦拭工具时,若未彻底消毒,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1.2.2间接接触传播
沙眼衣原体可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数小时至数天,附着于门把手、玩具、公共交通工具扶手等物体表面。健康人接触污染物体后揉眼,即可导致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卫生条件较差的社区(如缺乏清洁水源、公共设施消毒不足)沙眼发病率是卫生条件良好社区的3~5倍。
1.2.3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沙眼衣原体后,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接触病原体,导致新生儿结膜炎或肺炎。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与新生儿结膜炎发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2)。
二、沙眼传染性的影响因素
2.1年龄与性别因素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因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且卫生习惯较差(如频繁揉眼),感染风险是成人的2~3倍。女性因承担更多家庭清洁工作,接触污染物品的机会增加,感染率较男性高15%~20%。
2.2生活方式与卫生条件
居住环境拥挤(人均居住面积<10㎡)、缺乏清洁水源、个人卫生习惯差(如不勤洗手、共用洗漱用品)的群体,沙眼感染率显著升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卫生条件改善(如提供清洁水源、推广面部清洁)可使沙眼发病率降低40%~60%。
2.3病史与免疫状态
既往感染沙眼者可能因免疫反应不足或反复接触病原体而成为慢性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免疫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感染后症状更重,且传染期延长。
三、沙眼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1个人卫生干预
3.1.1勤洗手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在接触眼部或公共物品后。研究显示,规范洗手可使沙眼传播风险降低50%以上。
3.1.2避免共用物品
毛巾、手帕、眼影等个人用品需专人专用,定期煮沸消毒(100℃持续10分钟)。
3.1.3面部清洁
每日用清水清洁面部,避免用污染的手或衣物擦拭眼睛。
3.2环境卫生改善
3.2.1改善居住条件
保持室内通风,减少拥挤,人均居住面积建议≥15㎡。
3.2.2公共设施消毒
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需定期消毒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mg/L)擦拭。
3.3医疗干预
3.3.1药物治疗
感染者需使用四环素类眼膏(如四环素眼膏)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以清除病原体、缩短传染期。
3.3.2筛查与治疗
对高发地区人群(如儿童、孕妇)进行定期筛查,发现感染者及时治疗,避免成为传染源。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4.1儿童
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后易发展为慢性沙眼,导致眼睑内翻、倒睫等并发症。家长需监督儿童勤洗手、不揉眼,避免共用玩具。
4.2孕妇
孕妇感染沙眼衣原体可能引发新生儿结膜炎或肺炎。建议孕早期进行沙眼衣原体筛查,阳性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红霉素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4.3免疫抑制人群
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等免疫抑制人群感染沙眼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轻度眼红),但传染期延长。需加强监测,避免与健康人密切接触。
4.4老年人
老年人因泪液分泌减少、结膜防御功能下降,感染后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角膜溃疡)。需注意眼部清洁,避免使用过期眼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