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解除梗阻手术适用于脑室系统梗阻的小儿,如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分流手术适用于交通性脑积水或梗阻性脑积水经解除梗阻手术效果不佳者,如脑室-腹腔分流术。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辅助(作为手术前后辅助或不能手术患儿暂时治疗手段,如乙酰唑胺减少脑脊液分泌但小儿使用需谨慎)和密切观察(轻度稳定脑积水小儿定期检查监测变化)。特殊人群中婴儿期要注意头部护理和监测头围,幼儿及儿童期要关注心理、运动及智力发育并监测。
一、手术治疗
(一)解除梗阻手术
1.适应证:适用于脑积水由脑室系统梗阻所致,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出口梗阻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小儿,若存在明确的脑室系统梗阻因素,符合手术指征时可考虑。例如,婴幼儿中脑导水管狭窄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在身体状况允许下可优先考虑解除梗阻手术。
2.术式举例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通过内镜技术,在第三脑室底制造一个瘘口,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解除梗阻。这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对于合适的病例效果较好。在儿童中,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评估,若脑室系统梗阻适合此术式,可选择该手术方式。
(二)分流手术
1.适应证:当脑积水是交通性脑积水或者梗阻性脑积水经解除梗阻手术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分流手术。例如,脑室-腹腔分流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脑积水,包括交通性脑积水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如6个月-2岁的小儿,若存在脑积水且符合分流手术适应证,可考虑。
2.术式举例
脑室-腹腔分流术:将脑室中的脑脊液通过分流装置引流到腹腔,由腹腔吸收。该手术应用较为广泛,但需要考虑小儿的个体差异,如腹腔情况、身体一般状况等。对于患有先天性脑积水且脑室明显扩大的小儿,在评估后可选择此分流术式。
二、非手术治疗
(一)药物辅助
1.适应证:主要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或者不能手术患儿的暂时治疗手段。例如,对于一些轻型脑积水患儿,在等待手术或者不适合手术时,可考虑药物辅助。常用的药物如乙酰唑胺等,它可以减少脑脊液的分泌。但在小儿使用时,需要严格考虑年龄因素,一般不优先用于低龄儿童,且要密切监测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2.作用机制:乙酰唑胺通过抑制碳酸酐酶,减少脑脊液的生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但小儿使用时需谨慎,因为其对小儿的生长发育等可能存在潜在影响,需要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二)密切观察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轻度脑积水且病情稳定的小儿,可进行密切观察。例如,部分婴儿脑积水进展缓慢,可定期进行头颅超声、头颅CT等检查,监测脑室大小、颅内情况等变化。在观察过程中,要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头围增长速度、智力发育、运动发育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头围增长速度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若头围增长在正常范围内且无其他异常表现,可继续密切观察。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儿期患儿
1.护理方面:婴儿脑积水患儿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头部的保护,避免碰撞等。因为婴儿颅骨较软,脑积水可能导致头颅增大,碰撞可能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儿的体位舒适,根据病情可能需要特殊的体位摆放。
2.病情监测:密切监测头围变化,正常婴儿头围在出生后半年内增长较快,前3个月约增长6cm,后3个月约增长3cm,1岁时头围约46cm。而脑积水婴儿头围增长往往超出正常范围,所以要定期测量头围,并与正常标准对比,一旦发现头围增长异常加快,需及时就医。
(二)幼儿及儿童期患儿
1.心理关怀:幼儿及儿童期患儿可能因疾病导致头型异常等情况产生心理问题,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心理关怀,多与患儿沟通交流,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患儿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例如,通过游戏等方式让患儿感受到关爱,减少因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
2.运动及智力发育监测:关注患儿的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情况,脑积水可能影响小儿的运动和智力发育,定期进行相关的发育评估,如进行神经运动发育检查、智力测试等。若发现发育迟缓等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早期康复训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