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需一般治疗,包括休息观察、对症支持;行影像学等监测与辅助检查;预防处理颅内压增高、癫痫等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康复指导并后续随访,密切关注患者各方面情况以保障康复及及时发现问题处理。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观察
对于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首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应住院观察24-48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意识状态可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评估,正常为15分,若患者GCS评分在13-15分属于轻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需每1-2小时监测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例如,若患者出现意识进行性恶化、瞳孔不等大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加重。
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需严格观察,因为儿童对颅脑损伤的耐受性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要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有无呕吐等情况,呕吐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之一。
2.对症支持
对于有头痛、头晕等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对症处理。如果患者存在烦躁不安,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少量镇静剂,但要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在使用药物时更要权衡利弊,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
二、监测与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重要检查手段。受伤后应尽早进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头颅CT可以清晰显示颅内脑组织的情况,如是否有脑挫裂伤、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等。一般在受伤后立即进行CT扫描,对于无症状但CT发现有轻微脑挫裂伤或少量硬膜下血肿的患者,仍需继续观察。
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头颅CT检查时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必要性,可采用更安全的检查方法如磁共振成像(MRI),但MRI在急性期对于颅骨骨折的显示不如CT清晰,所以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2.其他监测
持续监测颅内压,对于部分病情有变化可能的患者,可通过颅内压监测仪进行监测。颅内压正常范围一般为70-200mmH?O,若颅内压升高,需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颅内压,如抬高床头、限制液体入量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在适当范围,因为高血压可能加重颅内出血等情况,但降压不宜过快过低,以免影响脑灌注。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颅内压增高预防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预防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措施。鼓励患者翻身、拍背,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防止窒息。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容易发生梗阻。
控制液体入量,一般每日补液量不宜过多,成人控制在1500-2000ml左右,根据患者的尿量、颅内压等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脏功能减退,更要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避免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同时影响颅内压。
2.癫痫预防
对于有脑挫裂伤等情况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但一般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不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如果患者出现癫痫发作迹象,需及时评估并给予相应处理。儿童患者发生癫痫的风险相对较高,若有脑损伤情况,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抽搐等癫痫发作表现,要立即采取措施,如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等。
四、康复与后续随访
1.康复指导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指导。对于存在头痛、头晕等不适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休息和功能锻炼。例如,进行放松训练、适当的有氧运动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年龄和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家长要积极配合,帮助儿童进行康复锻炼,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2.后续随访
患者出院后要进行定期随访,一般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患者的症状、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通过随访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迟发性颅脑损伤等情况,如迟发性硬膜下血肿等。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随访要更加频繁,因为这些人群病情变化相对更隐匿,及时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