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仅有皮肤瘙痒无原发性损害,病因包括皮肤、系统、精神神经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瘙痒特点和好发部位,诊断结合表现等,鉴别需与疥疮、湿疹、药疹等区分,治疗有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保湿、健康生活、调节情绪和洗浴方式等。
一、定义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老年人由于皮肤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如皮肤汗腺、皮脂腺萎缩,皮肤水分减少,皮肤干燥等,容易引发该病症。
二、病因
1.皮肤因素
皮肤干燥: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减少,皮脂分泌也减少,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这是导致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重要原因。例如,研究发现老年人皮肤的经表皮水分丢失量增加,使得皮肤处于干燥状态,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皮肤附属器变化:皮脂腺和汗腺萎缩,分泌功能减退,皮肤缺乏足够的油脂和水分滋润,容易出现瘙痒。
2.系统因素
内分泌及代谢因素: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如雌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女性更为明显),可引起皮肤瘙痒。此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刺激神经末梢,也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相关。
内脏疾病:一些内脏疾病如肝胆疾病(肝硬化、胆管梗阻等),由于胆汁淤积,血液中胆盐浓度升高,会沉积在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肾脏疾病(慢性肾衰竭)时,体内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也可导致皮肤瘙痒;恶性肿瘤患者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有关。
3.精神神经因素:老年人可能存在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精神因素可干扰神经调节功能,导致或加重皮肤瘙痒。另外,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脊髓痨等也可能引起皮肤瘙痒。
4.生活方式因素
洗浴习惯:部分老年人洗浴过于频繁,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等清洁用品,会进一步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加重皮肤干燥,引发瘙痒。
衣着因素:穿着化纤材质的衣物,与皮肤摩擦容易引起瘙痒;冬季穿着过厚的毛衣等不透气的衣物,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
三、临床表现
1.瘙痒特点: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阵发性,夜间瘙痒往往较白天严重,这可能与夜间人体注意力相对集中、副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有关。患者常因瘙痒而搔抓,导致皮肤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
2.好发部位:多见于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也可波及背部、腹部等部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依据老年人出现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年龄、皮肤干燥等皮肤状况、系统疾病史等进行初步诊断。
必要时可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系统疾病引起的瘙痒。
2.鉴别诊断
疥疮:由疥螨引起,有接触传染史,皮疹多为针尖大小的丘疹、水疱及隧道,夜间瘙痒剧烈,可在家庭或集体中传播,通过镜检找到疥螨可鉴别。
湿疹:多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急性期有渗出倾向,慢性期有苔藓样变,瘙痒程度较重,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单一瘙痒表现不同。
药疹:有明确的用药史,皮疹多有一定的潜伏期,除瘙痒外还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种形态皮疹,停药后经治疗可好转。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皮肤湿润,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避免过度洗浴,减少使用碱性肥皂;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药物治疗:可外用一些止痒的药物,如含樟脑、薄荷脑的洗剂或乳膏等;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但需注意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问题。如果是系统疾病引起的瘙痒,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2.预防
老年人应注意皮肤的保湿护理,根据季节和皮肤状况选择合适的保湿产品。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维持内分泌平衡。
注意精神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注意洗浴方式,避免过度洗浴和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