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肾病的评估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肾脏影像学检查及分期等多方面进行,包括询问糖尿病等相关病史,观察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明确Ⅰ-Ⅴ期分期,同时关注特殊人群特点。
其他相关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因为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是否有其他肾脏疾病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观察
蛋白尿:早期糖尿病性肾病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可以通过尿蛋白定量检测来明确,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5g提示可能存在蛋白尿异常。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是筛查糖尿病性肾病的重要方法,ACR在30-300mg/g之间提示微量白蛋白尿,大于300mg/g则提示大量蛋白尿。
水肿: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早期多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的轻度水肿,随着病情加重,水肿可逐渐加重,甚至出现全身性水肿。水肿的发生与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以及肾脏水钠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且高血压又会进一步损害肾脏,形成恶性循环。监测血压变化,若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需考虑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除了观察蛋白尿情况外,还可查看是否有血尿等情况。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尿常规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部分患者可能合并镜下血尿。
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早期糖尿病性肾病血肌酐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逐渐升高。但血肌酐受肌肉量等因素影响,在评估肾功能时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其下降程度可用于判断糖尿病性肾病的分期等。
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了解患者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延缓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例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HbA1c应尽量控制在7%以下等目标范围内。
肾脏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早期糖尿病性肾病肾脏可能无明显形态学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可能会出现体积增大等改变。超声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肾脏结构性疾病。
肾活检: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肾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增宽等糖尿病性肾病的典型病理表现,从而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持续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急剧恶化等情况时考虑进行肾活检。
糖尿病性肾病分期
Ⅰ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GFR)升高,可达正常高限或高于正常,此期无结构损伤,通过严格控制血糖等干预措施有可能逆转。
Ⅱ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正常或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GFR仍高于正常或正常。
Ⅲ期:早期糖尿病性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UAER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GFR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
Ⅳ期:临床糖尿病性肾病,大量白蛋白尿,UAER>200μg/min(或>300mg/24h),尿蛋白>0.5g/24h,可伴有水肿及高血压,GFR持续下降。
Ⅴ期:肾衰竭,GFR<15ml/min,出现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肾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尿蛋白等指标;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肾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在诊断糖尿病性肾病时需更加谨慎,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肾功能异常的因素,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如药物代谢减慢等,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糖尿病性肾病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