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先天性颅脑畸形,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等致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入椎管,分三型,有神经系统等症状,靠MRI等诊断,分保守和手术治疗,预后因分型和患者情况而异,儿童预后与病情等相关。
一、定义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一种先天性颅脑畸形,是由于先天性因素使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经枕骨大孔进入椎管内。
二、病因
1.先天性发育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等因素导致颅后窝容积缩小,对小脑扁桃体等结构形成挤压,使其向下疝入椎管,这是最主要的病因,在胎儿时期就已形成。
2.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发生有关,但具体的遗传模式和相关基因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分型
1.ChiariI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小脑扁桃体下疝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颈椎管内,但第四脑室位置正常。多发生于儿童和成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度的头痛、颈部疼痛等表现。
2.ChiariII型:常伴有脊髓脊膜膨出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小脑扁桃体、延髓及第四脑室均向下移位,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常伴有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脑积水等。
3.ChiariIII型:罕见,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等结构疝入颈部椎管内,常合并枕部脑膜脑膨出,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四、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较为常见,多为枕部、颈部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咳嗽、用力、低头等情况下头痛会加重,这是因为颅内压变化对疝入的小脑扁桃体等结构产生刺激所致。
脊髓受压表现:根据受压部位不同,可出现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如肢体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导致截瘫;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括约肌功能障碍,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异常、行走不稳等。
颅神经受累表现:可出现面部感觉减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颅神经受损症状,这是由于下疝的组织对颅神经造成压迫或牵拉引起。
2.其他症状
脑积水:在ChiariII型中较为常见,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脑室系统扩张,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儿童患者可能还会有头颅增大等表现。
小脑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平衡失调、眼球震颤等小脑功能障碍表现,这是因为小脑组织受到影响所致。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范围,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颅内畸形,如脑积水、脊髓空洞症等。通过MRI可以准确测量小脑扁桃体下缘至枕骨大孔的距离,正常情况下小于5mm,若大于5mm则考虑小脑扁桃体下疝。
CT检查:也可用于初步诊断,能发现枕骨大孔区的骨结构异常等情况,但对于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
六、治疗
1.保守治疗
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是定期随访观察,监测病情变化。让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以减少对疝入组织的刺激。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的变化。
2.手术治疗
对于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小脑扁桃体下疝严重或合并脑积水等情况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小脑扁桃体对脊髓、颅神经等结构的压迫,恢复脑脊液循环通路。手术方式包括后颅窝减压术等,通过扩大颅后窝空间,减轻对疝入组织的压迫。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要更加精细,要充分考虑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术后要加强对儿童的护理和康复监测。
七、预后
1.一般情况:ChiariI型患者经过合适的治疗后,症状往往可以得到缓解,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ChiariII型患者由于常合并复杂的畸形,预后相对较差,术后可能仍存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问题。
2.儿童患者特点:儿童患者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的儿童患者,有可能改善症状,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而病情较重、延误治疗的儿童患者,可能会遗留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