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重构相关病因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及其他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病史因素),不同病因对应不同人群及发病情况,共同影响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例如冠心病患者多次心肌梗死发作后,心肌组织大量破坏,心肌收缩力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冠心病的影响,中老年人相对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阶段的发病风险有所差异,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病毒感染心肌后,引起心肌炎症、变性等改变,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性心肌病较为常见,长期糖尿病可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心肌纤维化等,进而影响心脏功能。这类患者多有较长时间的糖尿病病史,年龄一般较大,同时可能伴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
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是导致压力负荷过重的常见原因,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逐渐发生心肌肥厚等代偿改变,若病情持续进展,心肌代偿失调,就会发展为心力衰竭。各个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都有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患病和发展为心力衰竭的风险上可能因生理差异等因素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高血压病程较长、血压水平较高的患者更易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也会引起压力负荷过重,逐渐导致心力衰竭,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在儿童中也时有发现。
容量负荷过重:瓣膜关闭不全可引起容量负荷过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在舒张期不仅接受左心房流入的血液,还接受从左心室反流回左心房的血液,使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长期可导致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使血液在心脏内异常分流,导致容量负荷过重,儿童时期发病较多见,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心力衰竭。此外,慢性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为了代偿,心输出量增加,长期可导致心脏容量负荷过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贫血程度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风险更高。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心肌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心肌纤维逐渐纤维化,心脏的顺应性下降,射血分数降低等,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65岁以上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性别因素: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女性在某些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特点。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接近男性。此外,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预后也可能存在差异。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大量吸烟、过度饮酒等,可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病变,引发心力衰竭;缺乏运动的人群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等,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
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既往史的患者,如曾患心肌梗死、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既往史的人群。例如,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坏死,心脏功能受损,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右心衰竭,因为肺部疾病可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负担加重,长期可发展为右心衰竭进而影响左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