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囊肿是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时腺管口阻塞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多为生理性,一般无症状,需定期检,大、感染或有症状时可物理治疗等;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增生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好发育龄女,症状与部位、大小等相关,妇科检及B超等可助诊,治疗依情况而定,青春期、育龄期、绝经后女性患二者时各有不同情况及相应处理方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宫颈囊肿:宫颈囊肿又称纳氏腺囊肿,是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的囊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子宫颈的生理性变化,通常无特殊发病机制相关的高危人群特定指向,但慢性宫颈炎等炎症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干细胞功能失调等有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通常萎缩或消退。
二、临床表现
宫颈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囊肿较小且分散时,妇科检查可见宫颈表面突出单个或多个青白色小囊泡;若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可能出现白带增多,伴异味等表现,少数情况下可能有接触性出血,但一般症状较轻。
子宫肌瘤: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数目关系不大。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大的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伴有坏死感染时,可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血样脓性排液;腹部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时可从腹部触及;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里急后重等;此外,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三、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表现
宫颈囊肿:妇科检查时,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可见宫颈表面突出多个青白色小囊泡(非红色),内含无色黏液。B超检查可见宫颈部有单个或多个圆形无回声区。
子宫肌瘤:妇科检查时,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B超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明确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目,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MRI检查对肌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更准确地评估肌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四、治疗原则
宫颈囊肿:一般不需要治疗,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即可。如果囊肿较大、合并感染或有症状时,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微波等破坏囊肿上皮,促进其愈合;或者采用穿刺引流的方法,抽出囊液后进行相应处理。
子宫肌瘤: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对于无症状的肌瘤,一般建议定期复查,观察肌瘤的变化;对于有症状的肌瘤,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缩小肌瘤体积,改善症状,为妊娠创造条件;手术治疗是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五、特殊人群情况
宫颈囊肿:青春期女性若发现宫颈囊肿,多为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育龄期女性怀孕后发现宫颈囊肿,一般不做特殊治疗,产后多数可恢复正常状态,孕期要注意定期产检,观察囊肿变化。绝经后女性发现宫颈囊肿,也多为良性,定期复查妇科情况即可。
子宫肌瘤:青春期女性患子宫肌瘤相对少见,若发生,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密切观察肌瘤对月经及身体发育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生殖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式。育龄期女性有生育需求的,要综合评估肌瘤对妊娠的影响,如肌瘤是否影响宫腔形态等,必要时在妊娠前或妊娠中根据情况处理肌瘤;没有生育需求的,根据症状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绝经后女性的子宫肌瘤一般会逐渐萎缩,若肌瘤无明显变化且无症状,可定期观察,若出现症状或有恶变倾向则需要手术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