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症状可分为情绪、认知、行为、感知觉方面。情绪方面有抑郁情绪(持续心情低落等,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及风险因素)和焦虑情绪(过度紧张不安等,不同人群有不同易患情况);认知方面有思维迟缓(思维慢等,老年人、脑部疾病史人群易出现)、思维奔逸(思维活动多等,多见于躁狂发作患者等)、妄想(病理性歪曲信念,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及相关发病因素);行为方面有动作减少(活动少等,抑郁症患者等易出现)、动作增多(活动多等,躁狂发作患者等易出现)、刻板动作(重复刻板动作,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常见及相关发病因素)、怪异行为(行为不符合常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及相关发病因素);感知觉方面有幻觉(无现实刺激的知觉体验,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常见等)、感觉过敏(对一般强度刺激感受性增高,神经症患者常见及相关发病因素)。
焦虑情绪:表现为过度的紧张、不安,总是担心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如总是担心自己或家人的健康状况、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坐立不安、心悸、手抖、出汗等躯体症状。青少年在面临学业压力时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而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的人群也较易受焦虑情绪困扰,女性在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阶段焦虑情绪可能更为明显。
认知方面的症状
思维迟缓:思维变得缓慢,表现为反应迟钝,思考问题的速度减慢,言语减少,语速变慢。例如与人交流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组织好语言进行回应。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认知功能本身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更容易出现思维迟缓的情况;有脑部疾病史(如脑卒中、Alzheimer病等)的人群发生思维迟缓的风险也会增加。
思维奔逸:与思维迟缓相反,表现为思维活动量增多,联想速度加快,滔滔不绝地说话,话题转换频繁,自觉脑子反应特别快。多见于躁狂发作的患者,在儿童中较为罕见,成年人中若存在大脑神经递质紊乱等情况可能引发,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不符合事实,而且患者坚信不疑。例如被害妄想,患者会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被人迫害、监视、跟踪等;关系妄想,患者会将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自己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自己有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各种妄想症状,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青壮年更为多见。
行为方面的症状
动作减少:表现为活动明显减少,行为迟缓,不想做事,严重时可能长时间卧床或呆坐。抑郁症患者常出现动作减少的情况,老年人行动不便本身可能活动量少,但若同时伴有抑郁等精神障碍则动作减少会更明显,有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因疾病本身导致动作减少,同时合并精神障碍时情况会更复杂。
动作增多:表现为活动增多,行为冲动,无法安静下来。躁狂发作的患者常出现动作增多的情况,如不停地忙碌、爱管闲事等,儿童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会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有脑部损伤史或神经发育异常的儿童发生此类行为问题的风险较高。
刻板动作: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动作,如反复地拍手、摇晃身体等。常见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这类儿童在婴幼儿期就可能出现,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大脑发育异常等有关,男性患病风险高于女性。
怪异行为:表现为行为不符合常理,让人难以理解,如当众脱衣、乱发脾气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怪异行为,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多见。
感知觉方面的症状
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常见的有幻听,患者能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如听到有人在议论自己、命令自己等;幻视,患者能看到不存在的事物。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较为常见,其发生可能与大脑听觉中枢的功能异常有关,儿童期出现幻觉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幻觉需高度警惕脑部病变或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有家族精神疾病史的儿童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感觉过敏:表现为对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对轻微的光线、声音等都感觉难以忍受。神经症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的情况,其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个性特点等有关,女性在面临较多生活压力时相对更容易出现,有神经症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