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因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的常见眼病,成因有年龄、遗传、外伤、全身性疾病、辐射等,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等,诊断靠视力等检查,治疗主要靠手术摘除混浊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的成因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代谢会发生变化。例如,老年人的晶状体蛋白质会逐渐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这是最常见的白内障成因,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较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蛋白质变性的情况会逐渐加重,从而引发白内障的概率也会升高。
遗传因素
部分白内障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白内障患者,那么家族成员患白内障的风险可能会比一般人群高。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晶状体混浊。例如,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白内障类型,就可能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眼部外伤
眼部受到外伤,如撞击、刺伤等,可能会直接损伤晶状体,导致晶状体混浊,引发外伤性白内障。例如,眼部遭受车祸中的撞击或者高处坠落时眼部受伤等情况,都有可能使晶状体的结构被破坏,进而发生混浊。
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与白内障的发生相关。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引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此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间接导致晶状体营养供应出现问题,从而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辐射因素
长期接触紫外线等辐射也可能增加白内障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在户外工作且没有采取足够防晒措施的人群,如渔民、农民等,由于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晶状体受到紫外线的损伤,更容易发生混浊,导致白内障。
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
这是白内障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会逐渐发现自己看东西变得模糊,而且这种视力下降会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重。例如,初期可能只是看远处的物体有些模糊,随着病情发展,看近处的物体也会变得不清楚,严重时可能只能辨别手动或者光感。
对比敏感度下降
患者对物体的对比度感知能力下降。例如,在有明暗对比的环境中,原本能够清晰区分的物体,在患白内障后会觉得对比度降低,物体看起来不够鲜明。
单眼复视或多视
晶状体混浊不均匀时,可能会导致单眼出现复视或者多视的情况。患者会看到一个物体变成两个或者多个,这是因为混浊的晶状体使得光线不能正常聚焦,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多个图像。
眩光
在强光下,患者会感觉刺眼,出现眩光现象。这是由于混浊的晶状体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增强,使得进入眼睛的光线变得杂乱,干扰了正常的视觉成像。
色觉改变
白内障患者可能会觉得物体的颜色不如以前鲜艳,出现色觉改变的情况。这是因为混浊的晶状体对不同颜色光线的折射和吸收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患者对颜色的感知。
白内障的诊断方法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能够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下降程度。例如,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患者能看到的最小字体对应的视力值,从而判断视力下降的情况。
眼压测量
眼压测量可以排除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同时存在的可能。因为一些眼部疾病可能会同时引起视力下降等症状,通过眼压计测量眼压,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之间,如果眼压异常,需要进一步排查其他眼部问题。
裂隙灯检查
这是诊断白内障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裂隙灯可以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情况,能够清晰地看到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医生可以借助裂隙灯的放大功能,细致地检查晶状体的各个部分,判断是否存在混浊以及混浊的性质等。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可以了解视网膜等眼底结构的情况,因为白内障患者的眼底情况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排除眼底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的可能。通过眼底镜等设备观察视网膜的形态、血管情况等。
白内障的治疗
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有效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通过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摘除,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眼睛的屈光功能,从而改善视力。手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的患者,手术的具体操作和术后恢复等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儿童白内障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儿童眼部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